人生一局棋,这是一句老话了.但同样这一句,对于不同的经历不同心境的人而言,恐怕也会有不同的诠释。和现在的银屏戏说恰恰相反,大才子唐寅唐伯虎一生坎坷,功名受挫家难不断。于是在他的《避事》诗中,他这样说:“随缘冷暖开怀酒,懒算输赢信手棋”。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与他时代相近的另一位才子诗人袁枚,不仅仅是因为他做过好县官,为老百姓做过好事,也不只是因为他高超的美食水平,最重要的是他那种“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着棋人总不知”的态度。毕竟,只有真正努力过投入过的人生,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既然人生如棋局,那么反观棋局的方方面面,想必也会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所启发吧。让我们不妨以围棋为例一起来看个究竟。
布局
大致的说一局棋按照先后次序,可以分为布局、序盘、中盘和尾盘收官。小时候狂K棋谱,有一句古语至今记忆犹新,感觉十分受用,那就是“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在这里,看得出古人极言布局的重要,在古人心中,布局的成功,甚至大于中盘双方的厮杀,这是有道理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面对的虽然都是同一个世界,但是否能敏锐地抓住机遇,在大方向上走出具有前瞻性的几步,对于成功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作用。某时尚杂志曾经就年轻百万富翁做过一次专稿,令人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受访者都曾经大大地收益于“股票认购证”,并以此作为他们发家的第一桶金。我们不必花太多精力用来探讨所谓“股票认购证”这个奇异事物的由来和存在合理性,因为终究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机会。这些受益者中的好多人都是平民出身,没有什么内幕消息,比一般人多做的一件事,就是仔细去了解了国外股票的发展,仅此而已。正是因为“善阵”,才使得他们可以不必像很多人一样在之后的股市沉浮中挥汗厮杀。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观念引申到专业或是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上,我记得高中毕业填大学志愿时大家都顺应潮流往“国际XX”“世界XX”这条道上挤,偏有一个哥们儿,成绩也不错,却选择了当时的三流志愿“法律”,让我们大跌眼镜。我至今还记得他说的一句话“等你们把国际的世界的那套机制引入中国了(呵呵,那时没有接轨一说),法律也就应该有它的作用了”。在这里,似乎有必要做个交代,现在他已经是上海滩某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了。联想到以前外语学院小语种专业一向门庭冷清,而现在却是出乎意料的爆热,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曾经就财务这个专业本身的前景回答过一些朋友,简单地说是“大盘中长期谨慎看好,关键在于选择个股”。大盘谨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无论是YY这样财务专业出身的科班正统军,还是像区区在下这样对财务天生喜欢的半路出家和尚们)都在挤这条道,竞争未免有些激烈。但是对于已经进入并且热爱这一行业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多布局上的讲究,其中重要的是结合个人实际,选择财务会计领域将来最有发展的方向。由于篇幅的关系,不能过多的展开,但是可以给大家几点建议作为参考:
1.不要局限自己的“视野”,除了借贷,要多了解一些国内国外的经济走势、管理思路,并从中找出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和几个死党(并非都是财务圈子的)每隔几周都会聚在一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类似这样的无主题聚会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种传统了,有时仅仅是互相介绍几本好书,有时是交流财务和管理类的新知识新理念,有时则是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征询别人的意见。比如最近的一回,对于XX书屋的发展轨迹的预测,六个人竟然分成三派争论不停。
2.不要把自己看成是记帐人,要成为业务上的顾问和咨询师,以自己的分析判断和专业能力为企业增添价值。
3.寻找导师,可以是自己的老板,也可以是自己的朋友,以此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指点。
中盘
中盘讲究的是实战的能力,关键是形式判断和计算的本领。
自从上次回答了K姐的疑问后,一连又收到好多人的来信,他们在确认了财务管理这个大局的情况下,大多是咨询具体的发展途径。我觉得这就是中盘的思路了。首先介绍一下形式判断。在围棋中,布局阶段有“取地”“取势”两种思路,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掌握这两个方向的平衡。取地,就是先将实际利益放在口袋里,先结结实实地围些实地再说。取势,则是发展自己潜在的地盘,先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这些势力范围能否有效转化成未来的实地还要取决于未来的厮杀。形势判断,就是定期对自己做一些SWOT分析,判断一下自己有多少“地”有多少“势”,接下来该是取势还是取地。
在职业发展中,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取地”看作是对于薪资收入、职位和安逸的一种偏好,而将“取势”看作另一种关注于实际能力增长和未来发展机会的偏好。
根据国外的调查,一般来说,职员的收入在三十五岁至四十岁这一区间达到最大值,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年龄,个人的工作技能、工作态度、人际沟通能力都已经非常成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十岁之前,年轻人应当以取势为主,尽可能的多学一些本领,增长自己的能力,而不应该简简单单将个人成就用薪资水平来衡量。我个人并不主张刚刚上班不久就忙着找下一份工作,因为在这一阶段,往往对于自身对于社会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并不了解自己该向何处发展。其实对于走出校园不久的人来说,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很多他们可以学到的东西。可能是专业知识的实际引用,可能是软件的操作,可能是一些内部管理机制(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可能是老一辈的处世方法,这些东西要细细咀嚼的话,没有几年是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也许有人会因为一时间的人际环境不适应而想改弦易辙,可是想过没有,如果你连人际交往这门课程都没有及格,到了下一家公司,如果遇到相同的情况,难道还是靠逃跑来解决吗?面对问题,并且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身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至于已经过了三十的朋友,我觉得应该在增加自己的经验值的同时,顺利地将取势转化为取地,正如中国的股市,落袋为安总不会有大错。自然,终身学习是个永恒的课题,但是由于在这个阶段,上升的空间会逐渐变得狭小有限,所以要谨慎地面对每一个选择,一般情况下,如果为了发展机遇而改变自己的职业轨迹,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因为这里有个机会成本比较大的问题,还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因素。我在回答K姐的问题中,有一些肤浅的论述可以作为参考:
“以我的目下的体验,工资绝对不是跳槽的理由,关键是要作自己喜欢和有发展的工作。我说这些可能会有人以为是空谈,但事实上,熟悉我的一些好朋友都知道我做出过什么样的决定。对于年轻人,我觉得只要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如果看清楚方向,开始几年的薪水不必太过在意的。至于像K姐姐这样在职场上也厮杀了好些年的,就要更仔细地考虑自己的将来了,有了家庭的是不是还有时间和精力继续比别人付出更多地打拼,想创业的是不是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计划,想及早退休的是否已经设计好了自己的财务计划,想进修的是否考虑过工作环境是否允许,其实这些都要比工资方面的考虑要复杂的多。
我有一个想法,所谓作生不如做熟,如果工作性质等因素没有太多的改善,不如安下心来。经常用一个比喻劝说身边那些盲目跳槽的朋友,就是大学时去小饭馆吃面条,总是去一家店,为什么呢?去熟了,知道哪个位置靠空调近一些,那种面条味道最好,甚至老板都和你很熟,上菜都要比别人快。如果换一家,你可能会坐在一张有钉子的凳子上,可能被小斩一道,可能会等很久才有人给你菜单,这就是机会成本。所以作决定时小心一些没有坏处。
其实到了一定程度,找工作除了工作性质外,很关键的就是看看老板是否合拍,毕竟每天面对老板的时间可能比面对家人的时间还要多。看了你的经历,发现那位FC确实是年轻人,朝气而又诚恳,但似乎还缺乏一些城府。我甚至想到了我以前自己招人时也对小朋友说过类似的话“好好干,以后我现在的位置就是你的机会”。与这样的老板共处会比较轻松,甚至可能一起成长。但同时,我相信他已经将关系复杂的弊端对你作了确认,这一点上你要仔细考虑。我想再补充一点,看一看我的那位学弟FC在那里呆了多久,是不是已经适应并且融入了那里的环境,否则招你的人都还没有确定是否稳定,你冲进去岂不是无聊。”
有人也许会说,我可以举出反例来证明你所说的并不绝对,是的,反例永远都有。对围棋而言,有“定式”一说,所谓定式,就是根据无数实践总结出来的固定的下法,按照定式走虽然没有创意,但会比较有把握。按棋理下棋,还是抛开定式另开天地,这就要靠个人把握了。
比如刚才谈到的三十岁之后应该逐步将取势转为取地,是对大众而言,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感到按照旧路走下去并不会给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做好了形式判断SWOT分析,他们会毅然决然地放出“胜负手”,打破头上的天花板 (glass ceiling),决定开创新的前程。下一期,我会结合身边几个朋友的案例,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首发在中国会计视野电子杂志第5期。
作者介绍:
现在某跨国公司从事财务分析工作,曾先后在PWC、汉高、KPMG从事审计或财会工作。曾担任视野社区(club.esnai.com)――职业规划版面版主。
作者版权声明:
A 级推荐转载授权: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会计视野作为此作品版权的独占代理人。在撤销本委托之前,我不再将此作品投给其他媒体,有关此作品发表和转载等任何事宜,由中国会计视野全权负责。未经中国会计视野转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