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CPA)事业有了重大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已达4900多家,执业注册会计师达6.3万人,非执业会员达7万人。在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赢得了辉煌成就的今天,难以忘怀历史上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
谢霖字霖甫(亦称麟甫),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生于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卒于1969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谢霖东渡日本并在明治大学攻读商科,获商学学士学位;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学成归国。次年清廷开考经济特科,谢霖被录为商科举人,派到四川总督衙门任文案委员,后改任劝业道署商业科长;此后就职于大清银行。
清末民初时,中国企业遇有破产、清理财产或与外国企业发生账目纠葛等经济争执常由外国会计师仲裁,而无论中方属原告还是被告,利益均无保障,“国人之含怨不白者,实属不可胜计”。为了维护我国主权和民族利益,谢霖于1918年6月上书北洋政府农商、财政两部,建议设立“中国会计师制度”。经批准后,谢霖受两部委托起草了《会计师章程》(草案)十条,于同年9月7日公布试行;同时,北洋政府农商部向谢霖颁发了第一号注册会计师证书,谢霖成了有史以来中国第一名CPA。
领到会计师证书后,谢霖设立了我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随着业务的开展,正则会计师事务所迅速扩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镇江、扬州、杭州、芜湖、南昌、长沙、常德、汉口、广州、重庆、成都、青岛、济南、开封、太原、衡阳、湘潭、沙市等20多个大中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当时,“正则”与“立信”两家会计师事务所齐名,在全国会计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1937年日本侵占上海后,谢霖受光华大学校长张寿庸的委托,到成都筹办分校。他凭着热爱教育、为国育才的心愿,向社会士绅筹集资金,经过1年多的日夜操劳,终于在1938年建成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并聘请各方面的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任课,使该校成为全国有影响、有成就的高等学府之一。
谢霖一生著作颇丰,计有《银行簿记学》、《簿记学》、《改良中式会计》、《中国之会计师制度》、《实用银行簿记》、《实用银行会计》、《银行会计》、《会计学》、《成本会计》、《铁道会计》、《审计学要义》等等。谢霖的著作不仅满足了当时传播会计知识的需要,对今天的会计理论和实际工作也仍有参考价值。
除了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先河和兴办会计教育外,谢霖还在兼任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总会计师职务期间,根据西方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银行会计制度,将中国传统收付记账改变为现金收付复式记账。这一会计改革震动了当时的经济界,全国工商企业争相效仿,积极推动了借贷复式记账法在我国的普及。
谢霖一生为我国的会计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不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会计改革家、会计教育家,中国注册会计师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