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一月至四月是会计师事务所最繁忙的季节,采访过程中,陈静时不时接到几个电话,处理一些事务。她看起来忙而不乱,所以用“从容”这个词来描述这位三十出头的合伙人的工作状态应该说很恰当。不过,我们的采访却是从陈静刚刚进入安永时的“紧张”开始。
踏上成功的快车道
“你不知道当时我有多紧张!”陈静清楚地记得她刚刚从首都经贸大学毕业,拿着报纸上的一则招聘广告来到安永应聘的情景。“我紧张的表情大概全挂在脸上了,以致于安永的一位员工走过来跟我说,你不就是来找一份工作的吗?没必要这么紧张啊。”一句话让陈静松弛下来了。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陈静时时能体会到安永人的友善。陈静说,安永为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环境。
1990年代的安永已经开始强调“以人为本”,它为所有的员工提供不断发展的机会。希望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这并不是安永提出来的一句口号,为实现它,新职工进入安永的第一天就被纳入了安永特有的培训体系,开始了他们的职业发展计划。陈静第一次参加培训,培训老师是安永的合伙人梁国基先生和王伟西小姐,他们那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使陈静顿生仰慕之心。她想,我什么时候能像他们那样呢?敬业和求知的精神从此像种子一样洒在了陈静的心田。
细节决定人生成败
“在安永机会非常多,但路要自己走,走多远走多快,要看你自己。”陈静说。在工作中,她要求自己除了勤学好问、吃苦耐劳以外,做好每一件事情,尤其是不小看身边的每一件小事。
陈静刚进安永时,安永要求员工自己装订打印出来的报告,那么多报告要理好顺序,还要加封面页角,事情很小但很繁琐而且必须细致,陈静却总是做得又快又好。别人问她怎么做得那么快,陈静说,关键是要动脑子,我总在想,怎样安排这个事情的程序更有效率。事实上,这也是对管理组织能力的一种锻炼。
打破头顶上那块“天花板”
十年“打拼”,陈静一步步地走在成功的道路上。2003年的陈静已熟知中国会计准则、香港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并且积累了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国内企业和跨国企业提供审计和咨询业务的丰富经验。此时她已晋升为高级经理,很快就要接受专门为高级经理安排的有关如何成为一名合伙人的培训。然而———
2003年的一个冬夜,北京城在凛冽的寒风中已经睡去,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偌大的办公区域里只剩下陈静一个人,她呆呆地望着自己头顶上那块天花板,心想,这里也许就是我的“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比喻一个人工作到一定阶段之后,会遇到一种无形的阻碍,无法再向上发展。)
此时的陈静只感到身心俱疲,感到从没有过的累和压力。她在想,压力来自正在做的一个大项目吗?连续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这对于干注册会计师这个职业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自己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当然,这次的项目头绪非常繁杂,要和企业打交道,要和不同的政府部门打交道,还要和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进行协调……可是自己是个喜欢迎接挑战的人呀,更何况“合伙人”的位置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经过反复思索,陈静明白,自己是在怀疑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女性,自己真的能够做到安永这种国际性大公司的合伙人的位置上吗?正是因为对于这件事情的困惑,才使自己有了快要撑不住的感觉。
陈静是幸运的,在安永每次遇到难题时,总有一些良师益友支持着她,这一次也不例外。公司的资深合伙人主动找到她,对她的能力充分肯定,为她分析形势,并且在具体工作上减轻了她需要承担的任务。
2005年3月,陈静在北京东方广场那间属于她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时,她的身份是,在安永成长起来的,第一位绝对本土化的女性合伙人。
俄罗斯套娃理论
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还有什么设想?陈静答说,做到合伙人这个位置,并不是个终点,而是个起点。会计政策法规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不断更新知识;资深合伙人身上还有很多可学之处。同时,她希望能够以自身为例,鼓励带动更多的人成长起来,与他们共同分享走在成功之路上的经验与教训。
陈静问记者,你看见过俄罗斯套娃吗?一个袖珍木娃娃身上套上一个比一个大的娃娃,最后组成了一个大大的娃娃,这个娃娃不仅仅大,而且看起来很稳,是个很结实的娃娃。做企业也一样,你只有不断发现比你更强大的人,能够和他一起合作,你所在的这个企业才能最终做大。
面容姣好的陈静用漂亮这个词来形容已经不恰当了,在采访中,记者时时能感受到的是从她身上散发出来的成熟女性的魅力。如她所说,她在安永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