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是什么?是盈利能力极强公司的融资平台、是优质资本转让的交易场所、还是充斥欺诈的冒险乐园?这个简单问题在设立证券市场之初似乎不是个问题!因为,没有一个政府会在建立证券市场时,将其变成最后一种类型场所。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证券市场在其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然而,当人们在证券市场中看到一幕幕只知圈钱、随后不给回报的骗局,看到一场场占用资金、然后金蝉脱壳的闹剧时,人们不禁要问:证券市场到底是什么?
事实上,在世界上最早设立证券市场时,证券确实起到了非常了不起的作用。早在300年前的英国南海公司就是借用这一机制筹集到数以千万计英镑,成立了颇具规模的大企业。但是,有钱并不一定就能办好公司,苦心经营十年,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眼看年关已到,股东与债权人眼巴巴地盼着分红与拿息,但公司早已现金枯竭。无奈之下,经营者想出一招,利用发布虚假会计信息来渡过当前难关。于是乎,经理们就大肆宣传公司今年业绩奇佳,年底会大比例配送,想通过抬高股价来减少还本付息的压力。谁知此招一出,效果惊人,公司股价立即一路狂升,短短几个月,从每股100多镑,狂涨至1200多镑。整个英国为之疯狂,连一贯严谨勤奋的牛顿也为之动容,离开实验室去狂炒股票。由此可见,要在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欺诈得逞,首当其冲地就是编制虚假会计信息。这种方法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特好。因为,投资者在给了股份公司的资本金之后,是要离开证券市场的。而股份公司拿了股东的钱之后,也是要离开证券市场的。而今后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唯一通道:就是会计信息。只要是好消息,股东们就放心,股票价格就可以一路狂升,皆大欢喜。如果是坏消息,股东们就担心,经理们就可能会被炒鱿鱼。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是如此之重要。
为了防止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扰乱证券市场,所有国家都对此设立了四道防线:企业的行为准则、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前三者是为了防止公司CEO之下管理人员,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来侵占公司财产,而最后一道防线则是为了防止公司CEO之流侵占股东资金。这四道防线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最后一道防线造就了一个行业:注册会计师。为此,在该行业成立100年之际,记得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曾写信给他们,称他们为证券市场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了他们,证券市场将土崩瓦解。但是,这个称赞没有过去多久,美国的证券市场因一个安然公司而几乎土崩瓦解。看来,连最后一道防线的注册会计师们也有守不住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证券市场靠什么呢?看来,我们只能另辟蹊径了。
这几年,人们发现,在证券市场中发现虚假会计信息的并不是上述的四道防线,而往往是四道防线之外的一些有识之士起到了意料之外的作用:曾几何时,《财经》杂志的一篇封面文章:“银广夏陷阱”,就将一个资产号称20个亿、股价在3个月内翻了四番的大企业,来了个底朝天,还其是个亏损累累的破篓子。而作为一个财经院校的普通教师刘姝威,一篇短短五百字的内参,又将号称中国第一农业大股的蓝田股份打倒在地,还其是一个连续二年亏损的ST真面目。由此可见,在证券市场中,人们可以再设置一道防线:就是通过新闻舆论,请一些有识之士对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信息,通过逻辑分析,缜思推理,提出质疑,发出预警,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因为,即使真实的会计信息受到一些质疑,应该是经得起推敲与解释的。而如果是假的会计信息,则很快就会露馅。这就给人们足够的时间予以应对。马贤明、郑朝晖先生所写的《会计谜局》一书,大概就属于此类预警分析,应该讲对我们的证券市场有一定的益处。
我与马贤明、郑朝晖先生并不十分相熟,但是,从媒体及其他渠道上,多次听到与见过他们写的评论与质疑。尽管并不全部赞成他们所有的分析与建议,但是他们对会计信息的专业敏感性,他们所用的犀利解剖与评论方法,我是十分敬佩的。特别是其中许多预言不幸成为现实,而且比例非常之高,更证实了他们预见的正确性。因为,我也曾经从事过一些报表评论工作,其难度之大,压力之高,非一般人能承受。而他们能长久以往地坚持下来,并将其汇成一本大著,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为此,他们请我写序,我也贸然答应了,尽管我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但对这本书来说,是非常喜欢的。起码来说,是一本比较理想的、有争议的案例教材。而教材只有有争议,才能成为有趣的东西。这是我最为欣赏的一点。
2005年3月10日于复旦管理学院5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