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颁布了一项将促使中国会计和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重大公告。历经十年对本土会计实务的研究,财政部此举的目的在于增强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下的财务信息质量的信心。人们同时也期望中国此举将促进亚洲其他还没有采用国际准则的国家采取相似的行动。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说:中国将采用的一项基本准则是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目前被包括欧盟各成员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100多个国家使用的。除了基本准则之外,还将采用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将自2007年起由境内上市公司首先采用,随后其他类型的公司也将分阶段逐渐采用。
中国政府这一与全球经济进一步整合的做法,进一步充实了中国现有的会计做法,使得在国内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方面与那些走在前列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保持一致。实际上,中国现有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依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有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
然而,实施整套新准则并非易事,对于所涉及的公司来说,2007年也日益临近。首当其冲面临这些变化的是上市公司,而人们恰恰对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高质量要求最高。好在这个过渡在数年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对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压力。虽然如此,新准则的实施对正在与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本地会计师事务所而言,仍将是一个挑战,因为“四大”在中国大陆已经有相当的市场占有率。
由于新准则的出台,中国会计市场培训方面的工作量不容低估。AA近些年来在中国已经培训了数千名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师,但中国目前拥有135,000名注册会计师,要确保2007年以前这些会计师全部掌握新准则要求的会计处理和披露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可能对此提供支持,目前理事会正致力于开发适用于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中小企业项目”,这些准则仍基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原则,但会适当简化,以便于理解和实施。该项目有望在2008年完成,承诺具备中国准则的类似特点。
准则的修订使中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认可的质量基准更加接近,但也不是逐字逐句翻译,尽管在相似准则方面有这种情况。二者相比之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在市场经济还未完全发达、政府还具备相当影响力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应用进行了“量体裁衣”,以适应这种情况;
2.关联方披露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调整,以反映中国拥有许多国有企业的背景;
3.资产减值的计提准备不得转回。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企业可以根据情况重估其资产价值,但中国不允许如此操作。
随着新准则指南陆续出台,这些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间的差异程度也将逐渐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情况需要引起关注。在有些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依据的国家,准则制定者发现对于保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差异的理由越来越不充分。风险在于,人们所热衷追求的财务报告的国际可信度可能很大程度上最终消失,即使人们认为准则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大于实际情况。
除了教育和培训方面的压力外,中国还面临以下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1.落实新准则,包括新数据的收集和以往数据的重新列报
2.确保基层财务人员对所掌握的财务信息有确切的理解
3.企业要有系统(尤其是公司治理方面的)鼓励新准则的正确实施,同时及时收集实施中的失败之处
4.鉴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了与美国准则趋同而可能继续变化的现状,本国准则应随时更新,并修正新准则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同时承诺采用国际审计准则,此举同样受到国际上的普遍欢迎,尽管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审计准则达成的一致弱于会计准则。AA认为,原有的审计准则主要是针对大企业和公司,对小企业并不十分适用—但是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理事会最近发起的“清晰计划”使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向前迈了一大步,AA希望全套的重新修订的国际审计准则能够在2008完成。
中国在地区和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中国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正在从指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都有相当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中国对国际会计和审计准则的认同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还可能产生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