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钟莉莉,33岁,会计师事务所项目经理
留着一头短发的钟莉莉,干练利落,一看就是很有主见的人。她说:“我是那种喜欢不断向自己挑战、追求变化的人。1996年,我从东北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分配到北京一所普通中学当英语老师。现在想起来,刚走上讲台的那段日子特别开心。学生们给我的那种信赖感,是以后任何职业都无法给予的。但是我希望有新的职业空间,从更多方面实现自我的突破。”
“我离开了学校,换过很多工作,最后到了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一家做秘书。当时,人家看中了我的英语专长,而我看中了它的职业前景。但是,在会计师事务所做了不到两年,我又琢磨着想考注册会计师了。”说到此,钟莉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实话,最初想考‘注会’还是看中了它的薪酬待遇。我每天做很多琐碎的事,但是收入在事务所里也只是低水平。如果能通过这个考试,将来做上项目经理的话,境遇就完全不一样了。”
她坦言:“我很清楚自己的劣势,不是会计专业的科班出身,却要考一项最难的会计考试。事务所里很多名牌大学的注册会计师专业的研究生都考了好几年,还考不过去呢。我知道自己这样做,胜算并不大。但是,我相信自己的毅力,这是我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优势。那时候毕竟还年轻,我想无论如何也要试一试!”下定了决心,她就从此踏上了一条颇为艰苦的自我充电之路,而且一直走了5年,没有回头。
“5年多了,我就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从住的劲松小区,跑到大老远的中国气象局礼堂上辅导班。春天阳光明媚,朋友们要么去逛公园,要么去逛街了,最不济的还能在家睡个懒觉,而我还得‘猫’在阴冷的礼堂里上课。有一回,还给冻感冒了。好不容易把辅导班上完了,就又开始强迫自己去图书馆上自习,因为在家里看书总容易犯懒,效率也低。临考前两个月,每天下了班,草草吃点东西就看书做题。上班已经很累了,晚上特别困,看不进去书。自己心里特别着急。而且,最气人的是,总以为已经把书看得很仔细了,可是一做题就错,心情简直烦躁极了,觉得真要坚持不下去了,觉得自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可是,第二天早上一起来,就又狠狠心继续下去了。”回忆起那段日子,她的语气中都含着疲惫,但是又流露出一种执著。
“就这么周而复始地熬啊熬啊,终于第一轮考试结束了。好不容易,忐忑不安地等到了出分,结果经济法居然考到了70分!虽然,另外的一门没过,但是也考到了将近50分,我一下子就有信心了!我觉得只要自己肯下苦功,即使没学过专业课,也是大有希望的!”这次,钟莉莉的笑容里充满了自信。
“‘注会’考试一路走来真是打击不断,第一门通过的经济法后来因为过期了,又不得不重考一次。不过,最惨的是审计。我偏偏考了59分,就差一分啊!费劲去查分,结果也没办法,只得又重考了一次。除了这些,我在个人生活上牺牲得就更多了。大学毕业和男友分手后,这么多年一直就是一个人在打拼。我也希望能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啊,但是,哪有时间呢?”钟莉莉的笑容里有几分无奈。
“现在回过头去想想,所有的努力还是值得的!如果不是通过了这门考试,我根本不会有今天的发展。我就永远只能做些杂事。现在,每当我在报告书上签下自己名字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感觉就是我以后前进的最大动力。”她的笑容里带着几分骄傲。“‘注会’考试通过率很低,但人才需求缺口却很大,这个证书是个‘金字招牌’,它让我在以后的职场上能够更加从容。而且,它也为不是专业出身的我赢得了这个圈子里同行们更多的尊重。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它,我就无法实现自己在职场上的‘完美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