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可以防范
——一名会计人的职业感怀
作者:张国峰 著
页码:298页
定价:42.00元
ISBN:978-7-5095-0484-0/F·0407
出版日期:2008年3月 第1版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本书视野书店有售,订购地址:http://shop.esnai.com/ProductDetail.asp?ProductNO=2040
张国峰,男,1973年出生,高级会计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注册会计师、律师,从事企业财务和金融监管工作十余年,后任一家大型公司纪检审计部总经理助理,多次协助公安机关查办经济案件;现任北京某企业财务总监。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证券报》、《财务与会计》、《涉外税务》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通过全程查办案件总结了诸多财务人员如何防范法律风险的实战经验。
本书作者结合作者自己多年的财务、审计、法律和纪检工作经历,从财务人员所遇到的法律风险的来源出发,首先讲述了财务人员应当遵循的法律规范、可以采用的防范策略、应当掌握的基本法律理念和知识;其次用典型案例回放与剖析的方式予以佐证;最后介绍了公安、检察机关部门的一般程序性规定,并从单位的角度对防范法律风险、保护财务人员提出了建议。
本书立意新颖,行文生动,深入浅出,案例翔实,可供以下读者群体阅读、使用:
财务从业人员——帮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在执业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法律风险,提高执业水平、增强法律意识;
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企业风险,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防患于未然;
高校及科研机构及学术研究人员——帮助他们思考和研究有关财务人员法律风险的来源、现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财务、会计以及法律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财务人员的法律风险,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一定的基础。
书 评
财务人员的法律风险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但由于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财务、审计、法律甚至纪检这些方面,因而对其深入研究的专著并不多见。本书作者结合其丰富的实务经验,将财务人员如何防范法律风险的策略进行了总结,具有很强的实务指导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系教授 张中秀
本书作者是位有心人,他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并且能与财务、审计人员打成一片,我相信他们之间的私下交流,一定启迪了他思维的火花;同时作者还具有法律、监管、审计和纪检经历,这些常是可遇不可求的,作者将它们总结出来融于一体,相信一定会使财务人员有所受益。
——河北证券公司总裁助理 张连安
从我经手的大量案件看,自己平时多留心、长心眼,“自己救自己”才是最可信赖的。本书作者所总结的案件和提出的财务人员自我保护策略均来源于实践,并进行了加工和升华,涵盖了常见的财务人员所面临的风险,实战性是极强的。
——安邦财产保险股份公司纪律检查部总经理 袁川峰
从我办理的案件看,财务人员确实是一个有其职业特点的群体,“当家却不作主”,然而法律又赋予其相应的责任,这就是一个矛盾。本书难能可贵地将财务人员的现实需求与侦查、法律责任认定以至纪检紧密结合起来,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汇银大通(北京)投资顾问公司总经理、资深证券律师 马军
作者自序
自 序
在财务战线工作多年,我对财务工作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自从事监管、纪检工作以来,在多次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财务人员的风险,也感受到了心情的沉重和压抑。有的财务人员确实很冤,我们也相信他(她),但就是没有有效的证据来澄清相应的事实。每遇此情此景,我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难过——这可能是自己有多年财务工作经历的缘故吧。在这种状态下,我将自己在办案中的体会、心得记在纸上、本上,甚至在半夜突然有了好的想法也是如此,总是想如果当初怎样做,就不至于有今天的结果。
随着接触的案子越来越多,我就发现其实财务人员的风险是有规律可循的,很多被牵连或冤枉的情形也是有办法避免的。于是,就有了把以前自己零星记录下来的心得、体会整理出来的想法。为确信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我曾在“中国会计视野”网站发贴谈了我的想法,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家都非常支持,“强烈支持”、“大好人”、“看到这个消息很振奋”、“热盼”等等字眼充满着期待和鼓励之情,我于是下定决心利用休息时间,将我多年财务、监管、审计、纪检和法律的工作体会进行总结,把那些笔记本、小纸条翻出来,使之系统化,融合成财务人员如何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财务人员在整个社会职业体系中,是很有特点的一种职业。它的职业特点,我理解有三个:一是它处在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的交汇点,向国家缴税不能少,不能让员工吃亏,更不能少了企业的,财务人员在三者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充当着执行者而非最终决定者但却被法律赋予相当重要的职责这样一种角色,“丫环拿钥匙——当家不作主”,不同的是这个“丫环”在这个利益分配中被法律赋予了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企业在处理与国家的利益分配、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处理分支机构与总公司利益这三种情况下这个特点就更为明显;二是单位犯罪,企业财务人员往往会受到波及,常常是单位负责人“进去”了,财务负责人也会“进去”,甚至是单位负责人没“进去”但财务人员却“进去”了。这与其他如人事部、总裁办等这些同为后勤保障部门人员的处境截然不同,这也是财务人员的一个职业特点;三是财务人员负责保管资金,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多捞钱却还想建“防火墙”,总想把自己隐藏起来,财务人员明知有风险却又常常在最后照办了,他们的意志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也是其职业的一个特点。这些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财务人员的法律风险给予足够重视。
我相信绝大多数财务人员对自身的风险是给予了足够重视的,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财务人都明白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如何才能有效进行自我保护。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只是需要财务领域的丰富经验,还需要有审计、法律,甚至是纪检等这些外部监管、检查的工作经验,这样才有可能更广阔的视野来重新分析他的财务工作策略和技巧,分析怎样做才能在履行好职责的同时防范自身的法律风险。坐在屋里是想不出来的,这更多的是一种多重经历和经验的融合,见得多、爱思考才可能总结出一些门道。
我想,如果别人是我,经历如此之多,也爱思考、见到不平事就考虑怎样能避免的话,他的心得和体会一定也不会少的。而现在这个“机会”(从另一个意义上看,也是“波折”)给了我,那我就应当对我以前的同行们有所贡献,不管是大是小。
我写作本书的指导思想是,不可只求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因而我将本书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财务人员的风险根源和法律责任分析;第二部分则是防范法律风险的十六种策略、财务人员应当掌握的基本法律理念和知识,以及大型案例剖析,其中对大型案例的剖析,将会使我们以一个全程的视角对案件进行判断和分析,也是对防范策略、基本法律理念和知识的融会贯通;第三部分是公安、检察机关侦查的一般程序性规定和技巧,以及法律责任的认定,它使我们财务人员对公检法机关分工办案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第四部分则是从企业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财务人员应主动推动单位建立和完善哪些制度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这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由于时间、精力和能力所限,本书难免会存在不足之处,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国峰
2007年12月26日·北京
推荐序
在法律风险面前,你无法回避
为书写序常常是一个很难的差事。因为一味说好失之公允,简单推荐又显得生硬。是故,我婉拒了不少他人请托的应景之作。
然而,对于首次出版著作的青年作者,特别是将会计与其它人文学科融合——大体可归入“人文会计”类——的作品,我感到却之不恭。前两年曾主动给金十七《让数字说话——审计,就这样简单》作序,今天,照样要给《法律风险可以防范》写上几句话。
本书作者具有多年的财务、法律、监管和纪检工作经历,并且勤思笃行,在关注和研究财务人员自身的法律风险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具有独创性、实用性、有效性的防范策略。本书的突出特点包括三方面:
一是针对性强,针对的是我国财务人员在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法律风险。纵观世界多数国家,财务人员在整个社会的职业体系中,都是一种颇具特色的职业。利益分配是多种力量相互交融的结果,财务数据从中起着重要的依据或者基点的作用,向国家纳税要以财务数据为基础申报,公司高管人员乃至全体员工的薪酬、奖金也要以财务数据所反映的业绩来考核,而股东所得则是在向高管、员工和国家分配后的盈余(净利润)。正是因为财务工作的独特性,法律赋予了其严格的职责和义务,以及相应的权利。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础即是财务和法律,财务人员如何深刻理解自身的职责,正确处理两大关系,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职业本身所带来的风险,正是本书运用大量实践案例所深入探讨的内容。
二是实用性强,防范风险的策略来源于作者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许多财务人员而言,会计核算、财务管理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说比较丰富,但由于很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法律、审计、纪检等领域的原因,只是强烈地意识到自身在某项工作中的法律风险,却没有很好的思路和办法去应对。因此,财会人或准财会人要做到“三会”:会会计核算、会财务管理、会自我保护。本书从财务人员法律风险的根源、具体的法律责任、认定犯罪的具体标准为起点,针对财务人员常见的各种法律风险提出了防范的十六大策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财务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和理念,相信财务人员会在经验的分享中受益。
三是系统性强,实务的经验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使之成为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本书针对多数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通过大量案件的印证,阐释财务人员应当具备的法律知识和理念,比如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员范围、破除财务人员对司法证据与审计证据认识的误区等等,以使财务人员能够掌握必须熟悉的法律知识和理念。同时,本书在深入总结大量案件对财务人员影响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了在现阶段财务人员应推动单位建立哪些保护财务人员的“安全网”,即不只靠财务人员自己的“策略和技巧”,还应靠单位的机制——而机制也是人建的,财务人员应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去建立、去推动。此外,本书通篇贯穿着一种为人做事的思想,“开开心心工作,堂堂正正做人”,通过一个个生动、现实的案例,使读者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智慧的力量。
财务人员真不容易,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法律的河流里,呛几口水还是其次,连个明白也换不来就太倒霉了。所以,趁着站在河边的机会,观察一番河水的波浪,辨析一下浮沉的因由,不仅必要,还会获得超额利润呢。
是为序。
张连起
2008年2月1日于福连运起斋
目 录
第1章财务人员的法律风险来自哪里
1.1 引子:两个案例
1.1.1 出纳代签字案
1.1.2 晓庆公司偷税案
1.2 财务人员法律风险的根源
1.2.1 以身试法自会带来风险
1.2.2 “迫于压力”——多数风险的缘起
1.2.3 无意也会酿风险
1.2.4 现实中的风险根源更为复杂
第2章 套在财务人员头上的“紧箍咒”有哪些
2.1 财务人员的“紧箍咒”:法律责任
2.1.1 违反《会计法》应担何责
2.1.2 违反《会计法》同时违反其他法律规定应担何责
2.2 金额达到多少才算构成犯罪
2.3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谁的孩子谁抱走
2.3.1 问题的由来
2.3.2 如何认定会计信息欺诈
2.3.3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准确表述和区分
2.4 不只是定责:法律对财务人员的保护
第3章 源自实战的十六大策略:财务人员之“正当防卫”术
3.1 单位小金库 处理有学问
3.2 财务代签名 万万要慎重
3.3 用途最关键 罪非分水岭
3.4 公私要分明 否则会污身
3.5 证据要备份 独份成大错
3.6 矛盾要当心 常是重地雷
3.7 同是谋福利 科目能定性
3.8 大股东分利润 走程序又何妨
3.9 有人安排把光沾 沾沾自喜是祸端
3.10 拿住证据证清白 当心人证不可靠
3.11 支票背书要当心 知与不知性不同
3.12 没有发票实无奈 以防万一有四招
3.13 费用贿金须分明 行贿受贿是犯罪
3.14 发票背面要签字 假票泛滥要当心
3.15 单位个人名不同 勿使好事变坏事
3.16 职责分工要明确 消极却比积极好
第4章 财务人员应掌握的基本法律理念和知识:授人以渔
4.1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
4.2 结合晓庆公司偷税案看何时构成犯罪
4.3 牢固树立证据链的概念:保证清晰的思路
4.4 哪些人会肚子疼
4.5 公检法办理刑事案件如何分工
4.6 大家同犯一种罪谁判决轻 59
4.7 法律鼓励什么:如何争取轻判甚至免除处罚
4.8 强制措施:有耳闻但未必知
4.9 不可不知的几个重要期限
4.10 牢固树立法律底线 最终不会吃亏
4.11 破除一个误区:审计证据与司法证据
第5章 典型案件回放与剖析
5.1 阴阳发票套出资金:为何公安撤销案件?
5.2 费用花不完“红人”们报销忙:为何财务部经理全身而退?
5.3 向行政监管部门提供虚假收入资料:为何没被移送司法机关?
5.4 大家喝凉水为何几个人肚子疼:谋福利还是私分国有资产?
5.5 中国证券死刑第一案:为何财务经理被判6年受此牵连?
5.6 从匡达偷税案看:哪些人要为刑事责任“买单”?
5.7 销毁会计资料:真正的作茧自缚!
5.8 带上会计去行贿:最重要的是说得清?
5.9 虚报注册资本:是股东的责任为何会计也被判刑?
第6章 公安、检察机关侦查的一般程序性规定
6.1 财务人员为什么要了解这些法律规定
6.1.1 学习程序法的体会和技巧
6.1.2 穿插讲解 消化吸收
6.1.3 如何在必要时寻求律师的帮助
6.1.4 案例模拟 1
6.2 结语:开开心心工作 堂堂正正做人
第7章 法律责任认定:最后一道屏障
7.1 行政责任的认定
7.1.1 什么是行政处罚
7.1.2 行政处罚应当保障当事人的哪些权利
7.1.3 哪些违法行政行为应当从轻、减轻或不予处罚
7.1.4 行政处罚只有两种程序
7.1.5 行政处罚的证据有哪些要求
7.1.6 行政处罚的三种救济途径
7.1.7 行政机关在行政处罚中会有哪些常见错误或失误
7.2 刑事责任的认定
7.2.1 刑事审判并没有那么神秘
7.2.2 刑事二审程序及上诉不加刑
7.2.3 死刑判决分两种
7.2.4 法定刑以下及假释还要经核准
7.2.5 被冤枉了怎么办
7.2.6 刑事诉讼证据:理解两个至关重要的理念
第8章 单位如何建立保护财务人员的“安全网”
8.1 单位负责人:应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8.2 财务人员:推动单位建立和完善保护我们自身的制度
8.2.1 建立财务人员垂直管理的体制:让他有权威也能踢“皮球”
8.2.2 财务人员强制轮岗、强制休假和回避制度:自身的反腐机制
8.2.3 资金集中管理:大案难发
8.2.4 自设财务任职高门槛:想换人却不好找
8.2.5 健全长本事的制度:培训和交流
8.2.6 推动建立高效的内审机构:另一种保护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和网址
后记
本书视野书店有售,订购地址:http://shop.esnai.com/ProductDetail.asp?ProductNO=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