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怀着对会计职业的美好向往,我选择了会计专业。大学一年级基本没有开设专业课,我当时心里急切盼望早一点了解会计的“真面目”。真正到二年级开专业课时,我却发现教材内容陈旧,索然无味,一门《会计基础学》下来,竟不知所以然。
1993年学会计实务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财政部为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等14个会计制度,而发到学生手中的教材没有一本可用,只能靠老师讲解。当时感觉《会计基础学》的会计知识除平衡关系外,其他全都没有用,好在教《工业企业会计》的老师讲课讲得特别仔细,反复给我们举例练习,一学期后,我总算对会计有了些眉目。后来按照新制度编写的教材逐渐出来,我买了新教材仔细看,渐渐对新的会计制度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改革后的报表不再编制资金运用情况表、收支明细表,取而代之的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财务状况变动表,采用借贷记账法,施行权责发生制等,并与国际接轨,变化非常大。由于当时会计制度是按行业制定的,实务上我虽学了工业、商业会计制度,但总担心会因为没学过相关行业会计制度而适应不了工作,大学毕业时,我心里忐忑不安。
1995年离校后,我有幸到医院工作,但总割舍不了对企业会计的牵挂。空闲的时候,我总爱到书店看看会计类书籍,每次都发现有新的变化,然后如获至宝地买回家学习。面对新出现的股份制改组会计、所得税会计和合并报表等,我看过之后总是云里雾里,怎么也弄不懂。
当时会计类辅导资料远没有现在那么丰富,仅有书上的几道例题,也没多少练习可做,加之我在事业单位没有实务操练经验,学起来更加费劲。直到2001年财政部将发布实施的所有准则整编成册,配以实务,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系统培训,我才对整个准则体系有了整体认识,也理解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2002年由于工作变动,我离开了会计岗位,到新的单位从事新的工作。由于单位不景气,我总提不起精神,总感觉缺点什么,于是萌生了考中级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的想法。记得当时中级职称要考4门,两年通过,我一次报了4门,打算当年全过。冲着这个目标,我经常挑灯夜战,有时候看书看得腰酸背疼,连做梦都在做题。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年就如愿拿到了中级职称。后来我又陆续考了5年注册会计师,成绩一直不理想,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再从事会计工作。
不过在我备考的那几年,整个准则体系比较稳定,基本没有大的变化。
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程度的提高,财政部陆续发布了21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每次发布后,我都找来报纸仔细地看,比较与原来所学有哪些不同,直到去年财政部举办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奖赛,我有幸作为第二赛程选手参赛,系统地学习了整个准则体系,才体会到其真正涵义。这次改革较好地与财务管理结合在一起,较以前发布的准则更具有实用性,提供的信息更符合市场经济实际,大大提升了会计工作的含金量。
多年来,我彷徨过、动摇过甚至试图离开过,但伴随着对每一次会计准则改革的理解,我越来越坚定了自己从事会计工作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