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锡勇(1847-1898),字毅若,又字启运,福建龙溪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同文馆,曾出使美、日、秘鲁等国,任清廷翻译、参赞。后入晚清洋务派殿军张之洞幕府,总办新式学堂教育和洋务实业。著有《传音快字》和《连环账谱》等,被称为中国速记创始人,引进借贷复式账法第一人。
1898年,蔡锡勇在任上猝然去世,湖广总督张之洞扼腕痛惜,“伤感异常,如失左右手。”大殓之日,张之洞亲临吊奠,发现为其总办各项洋务事务10多年的蔡锡勇竟然清贫至无以为葬。在《为蔡锡勇请恤折》中深为感叹“适其殁也,囊无余蓄,旅殡难归。”在蔡家宗谱中,同样记载了这段轶闻。蔡锡勇的曾孙女蔡凯如介绍,张之洞亲来吊唁,见蔡公“身后萧条情形,当即致送纹银二百两,勉成大事。”张之洞与蔡锡勇,一为知人善任,一为才堪重用,在晚清洋务运动史上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1884年,曾随清使出洋10年之久的蔡锡勇在前两广总督张树声的介绍下,入幕新任总督张之洞,开始了其长达14年的幕府生涯。
曾同为张之洞洋务重臣的闽籍怪才辜鸿铭,在《张文襄幕府纪闻·大臣远略》中,这样记述张蔡两人的首次见面:“(蔡锡勇)至馆门首,刚下 车卸装,见一长髯老翁,欢喜迎入,慰劳备至。遂带同至馆舍,遍导引观。每至一处,则告之曰:‘此斋舍也,此讲堂也,此饭厅也。’指示殆遍,其貌温然,其言霭然,诸生但知为长者,而不知为何人。后询诸生曰:‘午餐未?’诸生答曰:‘未餐。’老翁即传呼提调官。旋见一红顶花翎者旁立,貌甚恭。诸生始知适才所见之老翁,乃今日当朝之宰相文中堂也。”才学超人的蔡锡勇深得爱才惜士的张之洞赏识。张之洞在广东所有的洋务事业,几乎都离不开他的主持,如广东鱼雷局、水陆师学堂、银元局等。
当时,新任驻日大使徐承祖曾想调蔡锡勇去任参赞,张之洞立即上奏要求免调。在《蔡锡勇留粤补用片》中张之洞力陈“唯蔡锡勇志向端谨,才识精详,因专派充当洋务局委员,承办各事均能深明大体,动协相宜,实为办理洋务不可多得之员”。请求“准将三品衔候选知府蔡锡勇留粤差遣,实于粤 省洋防,大有裨益”。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时,只带随行蔡锡勇、凌兆熊、梁敦彦、赵凤昌、辜鸿铭5员干将。这5人加上张之洞本人,便是时人称许的幕府“六君子”。
张之洞在《调蔡锡勇等赴鄂差委片》中向光绪帝解释,广东的洋务“悉以谘之”,“深资倚任”,可见张之洞对蔡十分倚重。
在湖北,经过数年的经营,张之洞建立起包括冶金、矿业、军工、纺织等行业、门类相当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湖北一度成为晚清最重要的机器工业中心之一。蔡锡勇先后主持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并曾任湖北织布、纺纱、银元、舆图等局总办,直接参与创办了两湖书院、自强学堂、算学学堂、工艺学堂和武备学堂等10所新式学堂。
张之洞之所以放手让蔡锡勇掌管洋务,一方面是因其学识超人、办事勤勉,另一方面因其为官清廉。蔡锡勇去世后,张之洞在上奏的折子中赞叹,其“志操廉正”,“所办铁、布、枪炮各局 厂,经手款项多至数百万两,力杜虚靡,丝毫不苟。”《清廷典故零拾》一书曾记载蔡锡勇为人称道的清廉品行。当时蔡锡勇主持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的时候,国外已有类似于回扣的“佣金”之例。洋商按例奉送了大笔佣金,被其严词拒绝。对方无法处置这笔款项,只好购得火轮一艘相赠。蔡锡勇却随即把火轮拨归善后局。自己仍乘坐那艘木制官船,帆橹过江。以致于1896年12月,蔡锡勇匆匆渡江赶赴武备学堂的开学典礼时,木制官船抵挡不住狂风巨浪,险遭不测,虽获救但埋下了中风病根。蔡锡勇经调理后仍“夙夜在公”,终在1898年因积劳过度中风复发而身故。
为适应近代工矿业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蔡锡勇引进了西方复式会计学,写成《连环账谱》。蔡锡勇极力主张“结账时,所该必与所存相符,如有不符,即是错误”,需“查明更正”。这主张延续了蔡锡勇一贯的廉洁清正为官理念,也隐然与现代会计“不做假账”的职业操守要求相契合,令人不胜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