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七月,一份浓浓的会计情结在上海弥漫,中国会计博物馆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第一次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中国会计报》记者专程前往上海,就中国会计博物馆的建设对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副校长、中国会计博物馆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邵瑞庆教授进行了专访。
《中国会计报》:建立中国会计博物馆的设想备受业界关注,这一想法是如何产生的?邵瑞庆:中国会计博物馆的想法是在上海市建设文化大都市精神的背景下于2007年7月提出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立信会计出版社提出了建设“中国会计博物馆”和“中国会计名人堂”的计划,上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得到市新闻出版局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各有关部门也对博物馆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支持。日前中国会计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已获得正式立项批准。
在经过大量评估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筹建单位决定将“中国名人堂”的筹备工作和“中国会计博物馆”的筹办合二为一。2009年3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到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指导工作时,对筹建中国会计博物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会计报》:目前,我们知道有中国财税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中国珠算博物馆,建设中国会计博物馆的意义何在?邵瑞庆:建设中国会计博物馆,旨在利用博物馆强大的文化传承和宣传教育功能,弘扬会计历史文化,促进会计学术研究和交流。3年来,我们始终秉承建设中国会计博物馆的基本目标,即建成一个世界性的会计史博物馆,收藏、保护会计文物,弘扬会计文化,服务会计教学及研究。
正在筹建中的中国会计博物馆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由实体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共同构成,总体将呈现“人、物、史”一体化的功能形态。
“人”是指会计名人堂对会计历史人物的展示。我们将在会计博物馆中设立中国会计名人堂,通过评选和表彰对近现代中国会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弘扬他们的历史功绩,繁荣和发展会计文化。
“物”是指通过会计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展示,集中展现会计历史的真实。
“史”是指会计历史的展示及研究。一方面通过博物馆展示悠久的会计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利用馆藏资料开展会计史研究,发挥博物馆的研究功能。
正在筹建中的中国会计博物馆连同学术会堂,总建筑面积达10300平方米。建成后的博物馆将包括基本陈列厅、临时展厅、视听室、展具储藏室、藏品库等展览和储藏场所。
《中国会计报》:将近3年的时间,相信我们也已经做了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了?邵瑞庆:首先,博物馆建设的前期是项目论证、立项和征求意见阶段。2008年和2009年我们召开了两次会计名人筹备委员会,对相关制度、评价标准进行了修改和调整,确定了每两年评选一次“中国会计名人”。
此后,我们为博物馆藏品的收集也进行了前期准备。我们对国内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如上海市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和中国珠算博物馆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在前一段工作中,我们从古玩、旧货、旧书市场、网上收购了一系列实验性藏品。截至目前,已经购得各类藏品400多件。
另外,我们与美国会计名人堂、哥伦比亚大学会计珍稀图书藏书馆等国内外机构建立了业务联系,同时也建立了与相关机构和专家的联系。
《中国会计报》:能否介绍一下中国会计名人评选的一些情况?邵瑞庆:中国会计名人的评选对象是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会计教育作出杰出贡献的会计专家,并在中国会计博物馆的中国会计名人堂里展示其群体形象,目的在于弘扬其高尚品格、探索勇气和奉献精神。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中国会计名人”评选委员会,委员来自会计学术界、注册会计师执业界、企业会计实务界及财经媒体等会计相关领域。中国会计名人评选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分提名和评选两个步骤,首届计划评选10名,以后每届评选2名。
《中国会计报》:中国会计博物馆何时能够与公众见面?邵瑞庆:目前,中国会计博物馆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下一步工作将分为中国会计博物馆和中国会计名人堂两部分同步推进。我们计划两年内完成博物馆实体建设及布展工作,完成中国会计名人堂的展馆设计及“首届中国会计名人”布展准备工作,争取让中国会计博物馆早日与大家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