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场故事正文
 

终于进入上市公司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发布时间:2012-01-02  作者:shen1975   编辑:zlcx

阅读:3493  打印   RSS 字号:||

那年,厌倦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我到一家上市公司面试。从面试到转正,我一直如履薄冰,觉得在每个阶段都可能被炒掉。但我终于还是在这家上市公司呆了下来。

面试通过

记得当时一共五个面试官,有总助、财务部长、人力专员等。主要是前两位,一位主要问管理问题,一位专问财务问题。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几个问题,很有意思。“会计为什么要用权责发生制?”“当企业产品的价格和总量同时在增长时,为什么会出现收入负增长的情况?” 问完之后总助还加了一句:“你是CPA,水平应该很高了,我不会多问你关于账务的问题,这种问题对你是太简单了。”试想当时如果没找到答案的话,那有多尴 尬,还好我的回答他们基本满意。当时我耍了个手段,有些专业问题就往准则方面靠,大谈最新颁布的准则。我刚参加完考试,这些东西太熟了。财务部长当场就认为我的财务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强,可以考虑录用,直接问我办离职手续要多长时间。

其实,我当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幸好管理问题不多。我的管理经验值那时基本为零,有的只是些理论知识。

因为该企业一般很少向社会招聘,是我的CPA经历吸引了这名财务部长的注意。后来我被分到了财务管理科试用。说好只是试用,试用后签劳务代理合同

开始时“很轻敌”

到上市公司上班的第一天,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老了。我的年龄和他们的科长一样大,下属几乎是清一色的学弟学妹。大家学历都很高,甚至还有硕士。

之前在事务所的工作压力比在公司高多了,所以工作起来一点都不累。一天的事,我开始觉得一个小时就可以做完。

在我进公司的第二周,部长安排了一项任务:调查公司的人力成本情况,指出不合理的地方并给出建议,在一周内完成。我当时认为很简单,于是立马就干了起来。

我去查了下账面的数据,做了些汇总,从人力资源部门了解了工资标准、福利制度等。三天后,完成报告。满以为领导会很满意,可是部长的第一句话将我的自尊降到了冰点:“这是什么东西,一堆垃圾。你是CPA,难道就做这种水平的分析?”

什么?我辛苦整理的数据是垃圾?我的犟脾气来了,“你看都没仔细看怎么知道有问题,我可是都核对过的。”你猜他说了什么?“我招你来不是来做会计核算的。你要从管理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来。”我说:

“我发现了问题啊!也提出了建议啊!”他最后说:“别人看不出你在讲什么,而且你的数据与人力资源的数据不符。问题描述也不清晰,所列的建议根本不 具备实施的可能性。你目前只是非常肤浅的统计数据,分析加工的过程几乎没有。这个过程你做了什么?我随便找个会计人员都能完成!”

试想当时的我是多么的尴尬,周围都是同事,脸都不知往哪搁。我心想:完了,上班第二周就被批,那还能呆多久?

向小领导套经验

下班后我没有回家,呆在办公室里向一位小领导讨教了些经验:

第一点: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点:弄清领导的意图。不清楚一定要问清楚,否则可能是做无用功。

第三点:涉及的范围。我们的基础数据是否全面?是否存在隐藏的数据?如果需要自己去寻找,能否取得数据?

第四点:分析的假设。任何分析都是建立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上的。假设不确定,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工作。

第五点:分析过程的思路必须符合逻辑,有根有据。

第六点:沟通产生价值。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多了解背景情况,多与不同的相关人员沟通才能知道数据背后的故事。

第七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最后给领导看的永远是最简单的东西,或者是最易看懂的东西。你的分析表达专业性太强,别人会觉得你故弄玄虚,不适合领导作决策

第二天,我整理了一下我的思路,找到领导承认了不足,并询问了分析的目的以及领导的意图等等。回去将我的思路和相关的假设罗列了下来,并征求了小领导的一些意见,开始列了个工作计划,与相关不同部门的人员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第二手资料,之后与财务的第一手资料核对,同时向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了解实际 发放标准以及每月的预算数与发放数的差异解释等等。

一周后,我将我的答卷交给领导后,领导仍不以为然,只是淡淡地说:分析思路可以,数据来源需注明,还有格式要全部更改,下周上公司经营会上讨论。

我当时满以为会得到表扬的,谁知还是要修改,格式竟然要全部改过。回来之后问了下小领导,她告诉我格式相当重要,因为公司领导中很多是外方的,汇报的格式必须是统一的东西,尤其是财务报告,须简洁、明了、格式一致。

我终于留下来了

这次分析之后,我基本上掌握了财务管理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之后类似的分析也做了不少,同样的错误再也没犯过了。

虽然免不了挨骂,但个人感觉提高很快。

在进入公司半年之后,我顺利通过了试用期考核,并直接提升为财务管理主管,开始带团队工作了。

再做了一年,被提升为科长,同时个人也由聘用人员转为合同人员了。大家可能会认为怎么这么顺呢?其实是那位财务部长起了很大的作用。别看他对我要求很严厉,但我来公司做的任何事他都记着,能力有多大他心里都有数。就这样我的前期规划终于实现了第一步。

对于我走的这一步,我现在回过头做些总结:

1.认清自己,对自己的性格必须评估好,自己适合做什么都是自己定的,千万别欺骗自己或被自己骗了。我本人就是个喜欢改变的人,性格又比较直。

2.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应该做到学而有用,同时用知识积累和实践来丰富自己。做到只要谈到基础专业,必须完全知道,不要有盲点。如存在盲点则必须去学习,千万不能半桶水充一桶水,那样做只能是暂时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迟早会露馅的。

3.在自身领域扩展,努力接触其他相关领域,可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做准备。像我现在都快成物流专家了,这主要是通过物流成本的调查了解到的。

4.不要陷于办公室政治中。我从不参与小团队或背后谈领导。人口是封不住的,最好的办法是只谈工作,不谈人。

5.沟通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沟通可以了解很多专业外的东西,同时让别人接受你的建议。不要怕丢面子,面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6.做任何事要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否则事情一多,压力又大,就会觉得顾不过来。

更多关于 上市公司 会记年刊 的新闻 关于 上市公司 会记年刊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