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场动态正文
 

券商保代过剩 IPO项目锐减竞争加剧

来源:经济导报   发布时间:2012-11-20  作者:杜海   编辑:无忧草

阅读:1115  打印   RSS 字号:||
1月份已有30余家上市公司公告更换持续督导期保荐机构或保代,其中绝大部分为保代人员。

作者:杜海 宁佳彦

之前有“金领”之称的保代(券商保荐代表人)群体,已然陷入没落危机。

“投行是个江湖,如今,这个江湖越来越不好混了。”17日,面对经济导报记者,某券商投行部常驻山东地区的负责人赵鹏大倒苦水。他说,由于企业IPO数量锐减,且管制加强,现在很多保代要成天奔波在外,四处找项目,“辞职、跳槽,在圈内也不再稀奇。”

就在一天之前(16日),山东两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了内容雷同的公告:变更保荐代表人。其中,兴民钢圈(002355)称,公司现任保荐代表人———来自国信证券的李健,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公司持续督导期的保荐代表人;蓝帆股份(002382)则称,国元证券方书品因工作变动已经正式离职,不再担任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持续督导期的保荐代表人。

“现在保荐业务很不好做,保荐人很多,证券公司也很多,但是新股发行的速度却在放缓。”齐鲁证券分析师刘保民对导报记者说,“与此同时,保荐人的收入也在锐减。”

承压新股业绩变脸

新股业绩变脸,保荐人亦将难逃其责。

15日,因百隆东方(601339)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未在过会后事项承诺函上申报,亦未在招股过程中作相应补充说明,中信证券保荐人刘顺明、张宁被采取监管措施———证监会将在3个月内不受理其所负责的推荐项目。

仅在两个月前,国泰君安保荐人张力、曾建,也因保荐项目珈伟股份(300317)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未及时披露,被采取同样监管措施。

导报记者发现,自有监管记录的2004年6月以来,因保荐项目上市后业绩大幅下滑未及时进行风险提示,而被证监会采取监管措施的保荐人,仅有6人。

“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股民最不愿意看到,监管层也频推新政防控。近期监管层连罚4名保代,说明管制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赵鹏说。

目前,上市公司2012年业绩预告陆续出炉。从已披露的年报业绩预告看,包括珈伟股份在内,至少有17家今年新上市的公司存在上市当年即遭遇业绩“变脸”的风险,部分业绩下滑幅度过大的公司,令相关的保荐商陷入了或被追责的窘境。

值得一提的是,业绩“变脸”速度最快者,当数11月2日登陆中小板的浙江世宝(002703)。在上市前一天,浙江世宝通过上市公告书透露,公司全年净利润可能同比下滑30.89%。

从鲁股今年新上市情况来看,在深市登陆的上市公司东诚生化(002675)和共达电声(002655),对全年业绩的预计并不乐观。三季报显示,共达电声预计201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减变动幅度为-15%至-20%。”东诚生化则表示,“预计2012年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下滑最多为20%。”

据导报记者统计,年初至今,国信证券IPO保荐公司数量达22家,而三季报业绩下降者就有9家公司。其中,隆基股份(601012)净利同比降幅高达94.16%;堪称难兄难弟的平安证券,年初至今共保荐14家公司上市,截至三季报披露,有7家公司业绩“变脸”,占比高达50%。

在刘保民看来,预告业绩“变脸”或许还能有逆转的机会,而那些净利润下降严重的上市公司,才真正让负责保荐的证券公司头疼。

数量已现过剩

截至17日,证监会网站记录在册的保代共有2241名。导报记者同时盘点发现,目前805个项目分别由1219名保代保荐,这就意味着,目前超过1000名保代没有任何项目在手。

此外,有500多位保代自注册以来没有负责过任何项目,约占全部保代人数的1/4。

另有一个现象是,“80后”在保代队伍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

根据之前规定,每名保代最多只能同时在主板和创业板各有一家在审企业。不过,今年3月证监会的新规明确了“2+2”模式———允许每名保代同时在主板和创业板各有两家在审企业,这意味着每个保代可在同一时间签字的IPO项目多至4个。这相当于让保代的人数瞬间翻倍,也使保代不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也就是说,上述2241名保代可承载近9000个IPO项目的发行,而目前在审的项目仅800余个,保代人数显然已现过剩。

同时,在IPO锐减以及管制加强的大背景下,各大券商投行部门裁员减薪的“阴霾”挥之不去。

“我听说,不少券商投行正酝酿取消或降低保代津贴,降薪成为一个大趋势。”深圳投行界项目经理张臻告诉导报记者。

赵鹏则透露,据他了解,已有一些券商采用末位淘汰的方式变相裁员,一些多年不做项目的“闲置”保代是主要裁员对象。

事实上,随着券商投行业务步入“寒冬”,保代动辄百万年薪的高昂薪酬,令许多投行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况。有业内人士直言,保代过剩时代来临,投行业务大变局已经开始。

有人力资源公司调研显示,极少数保代能拿到500万元以上年薪,大部分薪酬集中在260万元左右,固定薪酬通常在100万-150万元之间,这其中,每月发放的保代津贴在2万-6万元之间。作为行业标杆的中信证券,不久前率先打响了取消保代津贴的“第一枪”,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

与裁员、降薪相呼应的,是IPO承销和保荐费用普遍下降。Wind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券商IPO承销总规模仅为990.69亿元,同比下降56.86%;参与IPO承销的39家券商中,仅有12家承销和保荐费收入超过9000万元,一大半券商仅承销1-2个项目,承销和保荐费收入低于6000万元。

平安证券一名内部人士坦言,目前保代从业人员数量确实“供大于求”,在IPO降温背景下,投行业务恰好迎来转型机遇。

转型在即

包括兴民钢圈等在内,自本月以来,已有30余家上市公司公告更换持续督导期保荐机构或保代,其中绝大部分为保代人员。

这些公司中,有21家涉及平安证券,包括被称作“金牌保代”的原投行部执行总经理汪家胜在内的5位保代集体离职。对此,平安证券负责人强调,目前重点在平安投行定位的转型,原则上保持在业务范围内的人员充足即可,毕竟保代工资开销不菲。

“为了对市场负责,现在对保代的考核制度和规定出了不少,日益严厉,但是保荐制度也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刘保民说。

此外,保代在后续督导过程中,对上市公司的深入研究在实际操作上也有难度。刘保民表示,“目前很多IPO公司是中小企业,都说是以融资发展、扩大资产规模为目的,但是在后续的督导期间,采购、加工、产品、销售的层层环节,保荐人怎么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制度在一天天完善,但在落实上还得慢慢来。”

采访中,有投行人士透露,12月1日将举行的保代考试,通过率有望大幅提高,并且今后可能扩大到每年2考甚至3考,保代队伍即将迎来新一轮大扩容。不断壮大的保代队伍和有限的新股发行项目,无疑将导致保代资格的“含金量”进一步降低。

但是,在投行业务面临转型的行业拐点之际,拥有丰富项目资源、业务能力优秀的复合型投行人员,仍是各家券商追捧的“香饽饽”。“有项目、有能力的全能型保代,薪酬不仅不会降低,还有可能升高。”赵鹏预计,保代薪酬将根据资源和能力的不同而逐步拉开差距,那些无所事事的保代,“金领”光环将消失。

“根据我在业内了解的情况,有一些同行正在筹划转型。比如,有的打算跳槽到拟IPO公司当董秘,还有的依托积累下来的资源和渠道,准备转型做PE。”赵鹏言道,“现在转型似乎还来得及。等到保代成为‘大路货’了,再转型恐怕就难了。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赵鹏系化名)

更多关于 券商 保代 IPO 的新闻 关于 券商 保代 IPO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