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场动态正文
 

IPO财务审查风暴"逼疯"投行

来源:周末金证券   发布时间:2013-02-26  作者:江芬芬   编辑:还津蕴

阅读:1044  打印   RSS 字号:||
IPO企业财务审查才过半,证监会、保荐机构、IPO企业的这场博弈走向何方?

走访第一件事是在公司门口拍照留证

“这就像证监会出了道题,赴考的是企业、券商、会计师事务所,三家分头答题、统一交卷。因为是头一遭,考官心里也没有标准答案,只是给出了大致框架。如果各方的工作比较到位,相信最后交上去的答卷应该一致。”昨日(24日),一家排队中的拟上市公司证券部负责人徐林(化名),对《金证券》记者如此形容这场始于年初的财务审查风暴。

既然被称为史上最严,答题过程自然难以轻松。IPO企业财务审查才过半,券商保荐人、会计师已苦不堪言,拟上市企业更是如履薄冰,“能不能上,毫无底气。”不过,既然进了考场谁都不会轻易退出,证监会、保荐机构、IPO企业的这场博弈走向何方?

“实地走访客户和供应商”

投行核查第一要务立照为证

“谁也别心存侥幸,凡是进入行政受理程序的,就必须承担申报文件真实、准确、完整的责任,造成严重后果,承担更严重的责任。”1月8日,中国证监会召集各地证监局、交易所、发行部、创业板(行情股吧买卖点)部人员召开了“IPO在审企业2012年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会上作了上述表态。

这场号称“史上最严厉”的财务专项检查工作分为券商自查、证监会复核以及现场抽查,剑指IPO在审企业的财务真实性,严打粉饰报表、虚假上市。按照要求,中介机构在3月31日前完成对申报企业的财务自查工作。

“消息出来后,大家就隐隐感到,这次证监会是要动真格的了。”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负责人对《金证券》记者称。在会上,有关官员一再强调要实地走访客户和供应商往来关系,证监会将抽查机票、高铁、住宿记录来佐证。

他对《金证券》记者透露,“不单是走访,而且要覆盖九成的客户和供应商。有些公司做零售业的,算起来要走访的,50家都不止,我们公司手上有几十个项目,这段时间项目组的人没日没夜的忙。因为人手紧,公司把其他部门的人也抽调过来了,还找了些财务实习生。”

刨去春节假期,留给大家的时间并不多,众人眼里的金领保代纷赴“囧途”。到了被审单位,二话不说,第一件事就是在公司门口照个相,以此证明曾经来过。自查全程,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各种电子设备,悉数用到。一位投行人士通过微博如此吐槽,“出差一个月,做过底稿、抽过凭证、发过函证,最后忙内控。开过小花冠试过大别克,跌跌撞撞往返于酒店和企业之间。每天加班,没有周末,面对神一般的奇葩财务室……”

“你隆胸了吗?”

核查难题不断证监会拒松口

“这次财务核查是首次,证监会、保代、会计师、企业都没有经历过,证监会没有提供统一的自查报告模板,只是提了不少要求。”徐林如此对《金证券》记者形容,“这就像证监会出了道开放式题,我们三方根据各自的分工分头答题。如果大家都比较认真、细致,最后交上去的答卷应该一致。”

正因全新,保代们遇到诸多头疼的问题。“偶尔碰到一起,大家也会交流。比如餐饮企业IPO,客户是企业单位,人家根本就不接受你的走访,你能怎么办?还有美容项目,客户信息是相当隐秘的,你总不能一个电话打过去,你隆胸了吗?割双眼皮付了多少钱?”一位投行人士开玩笑地说。

虽然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证监会并未就此松口。《金证券》记者获悉,日前证监会特意发文回应,如果销售客户或供应商不接受访谈或核查,中介机构应在自查报告中如实反映未能出具明确核查意见的原因,“如果此类事项占发行人业务比重较大,请中介机构慎重考虑接受其业务委托的可行性。”

前述投行负责人也直言不讳,按照规定如果以往的核查工作是有效的,并且能够确保所核查的事项真实、准确,可不再重复核查。也就是说,保代此前的工作足够尽职,这次财务审查只需要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再过一遍,毕竟有些大的券商的风控比这些还要严格,“现在喊苦喊累称无助,恰恰证明保代以前的渎职。”

对此徐林深有同感,“我们去年下半年才申报材料(行情专区),相当于刚刚结束,就来了财务核查。所有这次也就是再补充些材料,还算轻松。”

前述投行人士告诉《金证券》记者,“3月底前财务审查完成应该没问题,而且是必须完成。大家都清楚,如果三个月内都查不清楚,那只能说明公司的问题不小,这不是自断前程吗?”

至于凭空多出来的审核费用由谁承担,他坦言,“主要还是券商,企业之前也付了一两百万的申报费用,现在也不纠结于这个了,项目能够顺顺利利通过才最重要。”

“现在真的没底气”

热衷公关、粉饰企业遇致命考验

IPO核查尚未收官,一些正在排队等候的拟IPO企业已经开始“退场”。根据IPO申报企业情况表,截至2月7日,17家企业被终止审查。市场乐观人士甚至预测,800多家待审企业中,一半会被逼退。

《金证券》记者接触的深圳投行人士则谨慎表示,“终止审查的,主要还是因为业绩下滑。尤其是创业板,实行一票否决,只要业绩下滑了就要撤回。”公开资料可见,终止审查的17家企业中,11家在创业板,行业则多为制造业。

2012年报正密集出炉,一方面去年经济不景气影响企业利润,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没想到IPO审批会突然停摆,此前极力粉饰2011年年报,反倒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影响到2012年增速。这位投行人士判断,三分之一的待审企业或会主动退出,“毕竟如果在主板上的,只要业绩下滑得不是很厉害,大家还是会扛着。”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教授李若山也忍不住通过微博爆料:此次检查实在厉害,最狠的是要求公司将银行(行情专区)账户中近期对账单全部打印出来,特别关注到北京后大笔开支的去处,这对于公关的企业非常致命。

《金证券》记者了解到,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证监会官员早已放风,“财务审查的各项要求,将被列为新股发行改革的一项工作。”

采访中,徐林并不掩饰自己的焦虑,“能不能上市,现在真的没底气,面临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了。”对一些企业来说,或许真的耗不起了,IPO迟迟不重启,手上的募投项目极可能因为错过最佳投资期而成为鸡肋。“证监会鼓励企业向新三板和H股分流,前者流动性太差,后者周期也比较长,现在不少企业暗地筹划发行债券,希望解燃眉之急。”

更多关于 IPO 财务审查 的新闻 关于 IPO 财务审查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