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上潜水时间长了也想上来系统的说两句的,但是一直没找到时间。这两天公司培训有点空闲,就温习了一下这几年的一些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
习总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柳传志曾感叹,中国不缺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都是说执行力的重要性。我虽只是一外企审计,工作中接触到执行力相关的问题却也多如牛毛。所以先选个案例来谈谈这个话题:
有次审计一个分公司,总经理是清华的老高才生,与中央的某总据说还是同班同学。他在这个厂工作了十几年,又专管生产,我们和他讨论的是生产和存货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提出这么几点:1)生产部门经常修改工单上的原料种类和数量,没有质量、技术的独立审批。2)部分物料清单设置已经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一直没被检验修正;3)部分物料(非反冲物料),对投料步骤没有执行称量和工单记录,所以系统扣料时凭经验或是拍脑袋,很不准;3)原材料日常盘点的差异被二次摊销到已完工的工单内,对此没有任何支持文件说明。4)生产成本和生产差异一直居高不下,却没有做系统的原因分析5)各种情况显示,原料浪费和丢失问题严重;
总经理一听,立马滔滔不绝。细节是怎么回事儿他不高兴讨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说了很多国情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和公司历史沿革的问题。最后总结一句话,有许多限制是客观的,有许多利益是要平衡的。这些符合中国国情、公司需求。所以现实状况就是唯一可行方案。我们提的那些,没法改,也没必要改。
大家各执一词,最后不欢而散。报告把双方意见都写了下来,让上面做决定。说实在的,当时我心里也没底:人家毕竟干了那么多年,说的那些困难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我们太苛刻了?
之后不久,这个总经理就被换走了,接替的是一个老外,瑞典人。一年后我们去跟进审计,发现各项生产指标上去了,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我和新任总经理访谈,老头很腼腆也很谦虚,说的不多。后来吃饭时,和一个生产老员工聊天,提起新来的总经理,她说,你别看他平时挺安静的,做事一点不含糊。过去一年里,他找各个部门分析问题原因,人事调整、修正流程、培训员工,什么问题到他那里,他总是很系统很严谨的和你抽丝剥茧的讨论原因和解决方法,所以你们提的那些,他都解决了。你们没发现的,他也解决了。老头真的挺神的。比起原来那位在时,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不过几个部门整天争来吵去来也没个拍板的方案,力气都花在讨论和吵架上了。回想起来,真不值。
跟进审计时间比较短,被审计单位进步明显,我们就想给个面子,没提太多问题。没料到退出会议的时候,老头不紧不慢的拿出几张纸,对我们说,我们厂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改善,我把这些问题的内容和行动计划在公司内控系统上做了陈述,也希望你们给点意见,所以打印出来了。让我们很无地自容。
我时常想,比起老外来,我们国人真的是要聪明许多。提出随便一个歪点子,都够老外消化几天的。但太多的时候,我们把那股聪明劲儿都用在了弯弯绕的地方,寻捷径,找借口,争面子,想退路,花这力气的时候,我们已经被人家落下了很远。
胡适曾经强调,聪明人要下笨功夫,我觉得太有道理了。
接着说几个与欧美同事相比,我们内审工作中的常见不足。
也许有人会反感,怎么尽说自己人的缺点?我想先澄清这里没有妄自菲薄的意思。与老外共事这么多年,可以自信的说与他们比较我们优点有很多。但是,强调这些优点除了让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得以保全之外,实无其他益处。相反,只有对不足的了解和分析,才能有助于我们提高。
第一个不足,是不够重视精准性。
这几天挖出几份以前中国同事写的报告来读。这些报告里的一个通病,就是虚数词用的太草率。有的报告,通篇都用“一些”、“部分”、“个别”这样的词来说事儿。读完这样的报告,给人什么感觉?三个字:不踏实。
审计报告中列举样本测试结果时,欧美同事写的报告喜欢这样陈述:“在X个样本中,我们发现有Y个样本(金额Z,占比M%)是......”
为什么我们会偏爱用模棱两可的虚数词取代这种陈述方法?无外乎两种可能性:好的情况是,写报告的审计员心里有谱,兜里也有料,但是他觉得暂时没必要把什么都摊在报告上。差的情况,不幸也是最常见的情况,我们做测试时图省事儿,觉着抓到几个典型给问题定个性,就功德圆满了,就没再费那个劲儿把事实准确量化,这就危险了。审计意见是基于严谨精准的事实的。失去了精准的事实,问题的轻重程度甚至定性就都丧失了基准,审计结论也难保公正。如果一个有经验且好战的被审计者,完全可以拿报告里”部分“这个词开涮,他会这么说:以我的经验,你们写的这个“部分”,也就是百分之零点一。你不能因为我衬衫上有一滴鼻血就给我编派个杀人犯的罪名吧?也不能让我为一点白面操白粉的心吧?面对这样的质疑,打马虎眼的审计员就只能忍气吞声了。或者反过来,草率使用虚数词的结果是把问题的分量弱化了,那对方很可能啥都不说偷着乐。心里想着,这审计,也就是个好糊弄的。还有一种更糟糕的情况,马虎审计碰上糊涂客户,这边瞎喊,那边盲从。这样的,也还真不少见。
比如说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也常体现出不够精准的思维习惯。制定一个审计访谈日程表,如果是一个欧洲同事,他会把循环拆分成一个个子循环和关键控制点,作归类排序,再为每一个子循环决定合适的访谈对象。他会和你认真讨论,你觉得讨论这个话题,该用两个半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要不要带上IT审计?或者顺序是不是得放在另一个访谈后面?他们会很关注这些精准的细节到让人抓狂的程度。如果是我们中国同事编制,很可能是这么个结果:第一天上午,与某位领导畅谈某循环。别的定起来太麻烦,大家伙儿去了再说,到时候咱“见机行事”。周密计划,看似婆妈细碎,却能保证后面工作的效率。见机行事的结果,往往是审计重要风险点在一片混沌无序中被遗漏,是打败仗。孙子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对业务知识的把握,我们也时常缺乏精准。比如,不客气的说(欢迎拍砖),就我接触过的很多做了多年的内审,还是会对审计生产/成本循环犯怵。表现在具体工作时:访谈时因为一知半解而充满跳跃性,或者干脆被对方带着走。报告提出的问题就像是盲人摸象。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在知识积累的时候做的不扎实,对业务知识没有精准的把握。如果不信,做一个简单测试:请回答以下问题:我的公司从需求计划到产成品入库,部门怎么分工?系统怎么实现?单据怎么记录?实物怎么流转?关键风险是什么?财务数据怎么解读?审计怎么测试?再放大点加几个:客户要求退货份哪几类?哪些和质量相关?质量相关的又分哪几类,对应部门有哪些?
对于初入内审门槛的人,尚处于知识技能的积累阶段,我觉得认清这点尤其重要,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雅瑟·亨·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国人对“精准”的漠视。他举例:如果问一位卖肉馅汤团的中国人打听每天做多少这样的汤团,他会回答说,大概“一百斤面粉”,至于这些面粉能做成多少汤团,这个问题只能留待询问者自己去猜想;分布在一座城市周围的几个乡村,离城里从1里到6里不等,但每个村子都可以叫“三里屯”;他通过打听知道到前方的某一地点有“40里”,然后,通过更细致的分析,他才知道这个“40”原来是两个“18”;国人会反问他,“4个9是40,不对吗?”他在书里面一口气举了几十个这样的例子。
这书是一百多年前写的。但如果把书里的情况与当今社会作对比,会发现对“精准的漠视”仍然深深的根植在我们的文化里。而我们从事内审工作,也或多或少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这个影响,于我们工作绝对是害多益少。我们需要时时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