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文化必须要有载体。如果说文化的内涵是知识、智慧和能力,那么文化的内容就是科学、技术和艺术。
会计理论界长期存在“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和“艺术论”的争论,实际上,三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会计。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容就是会计科学、会计技术和会计艺术。
科学求真。科学研究就是探索规律,探索规律就是寻求真理,所以我们说科学求“真”。作为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科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会计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由会计的科学属性所决定的。以意大利地中海沿岸城市为代表的西式簿记———借贷记账法,已成为当今世界通用的复式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使会计语言成为了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人们正是通过这种标准化的商业语言来解释五彩缤纷的经济世界。几乎与此同时,流行于明清晋商的中式复式记账法———“龙门账”,其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与借贷记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普遍流行于明清晋商的委托代理、两权分离、期权激励等财务管理制度,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这些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基石的管理模式,都不是舶来品,我们的明清晋商在几百年前早已付诸了实践。求“真”,就是要我们进一步揭示会计的规律性,打通中式会计与西式会计的理论联系,争取在理论上给予中式会计与西式会计同样的地位。
技术求善。善意味着好、好用、效果好、效率高。站在实用的角度,人们不断革新技术,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用最少的经济消耗取得最大最好最优的经济效果,一句话,就是求“善”。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会计的对象越来越丰富,会计的技术也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一种新的、效率高、效果好的会计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取代旧的、效率低、效果差的会计技术。正如算筹取代算珠,珠算取代算筹,计算器取代珠算,会计信息化取代手工记账,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明清晋商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不断丰富记账对象,改进记账方法,更新记账手段。明清晋商的记账方法也由单式记账逐步发展到复式记账,产生了“龙门账”、“三脚账”、“四脚账”、“天地合账”等记账方法。除此之外,明清晋商会计广泛使用的珠算,也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晋商门第的汾阳籍学者王文素的《算学宝鉴》被誉为中国珠算扛鼎之作,王文素与安徽程大位(《算学统综》作者)并称为明代中国珠算领域的“双子星座”。
艺术求美。从审美的角度看,会计是一门艺术。会计的艺术性主要表现为真实美、平衡美、对称美、秩序美、结构美、简约美、统一美和和谐美。真实美也叫客观美、自然美。孔子“会计当而已矣”的“当”字就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意思。极少题词的前总理朱镕基先生为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留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墨宝。平衡美是会计活动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现象,会计活动的平衡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使得经济活动现象呈现为整齐、端庄、沉静和稳定。对称美是借贷记账法下,“借”和“贷”是记账符号的对称,“有借必有贷”是记账过程的对称,“借贷必相等”是记账结果的对称。秩序美又叫逻辑美或规律美,会计的秩序美表现在会计活动是在一定的会计游戏规则(会计法律、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约束下有序地开展的,表现出会计活动和会计信息的庄重和严肃。会计的结构美,主要表现为反映会计对象质量的财务指标是一个个具有一定“度”性质的比例,这个“度”是会计活动所处的一种理想状态,被人们称为黄金指数,如流动比率2∶1、速动比率1∶1等等。会计的简约美是会计所特有的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之美,无论会计的核算过程多么复杂,但最终表现出来的会计核算的结果却十分简单。会计的统一美主要指会计法律法规的统一、会计技术方法的统一和会计管理的统一。
和谐美也叫缺憾美、差别美,是从有差异的会计活动的有序组织和开展中可以感受到的美感。和谐有两个基本特征:差异性和有序性。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就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在总的方向上保持一致(有序性),但要保留具有中国会计特色的元素或成分(差异性),使会计信息更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
因此,会计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要进一步发展会计科学,不断完善会计技术,逐渐提高会计审美能力,说到底就是要追求会计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