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由香港人开发并饱受争议的东方广场,如今已经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已有3家选择这里作为办公地点。
在这里,办公楼下就是王府井大街,每天熙熙攘攘的观光客与格子间里严谨工作的财务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自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越来越多香港会计人选择北上,来内地拓宽自己的事业。
在这里就会有归属感
陈少东是毕马威华北区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审计),2000年就来到内地工作。
10多年过去了,他越来越喜爱川菜和湘菜,说的普通话也越来越标准。
“因为个子高,性格直爽,又爱吃面食,如果不是自我介绍,很多客户都不会觉得我是香港人。”陈少东说。
很多决定来内地工作的香港人都意在抓住更多机会,在事业上有所提升,陈少东也不例外。
“从1993年加入毕马威开始,我就接手了很多内地项目,因而对内地并不陌生。2000年,我有机会来内地工作,自己也觉得还不错。虽然需要应对更多机会和挑战,但这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很有帮助。”对于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而言,这十几年来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作为香港会计人,他们也同样在这场变革中学习、思考甚至是蜕变。
当初来北京的陈少东还只是高级经理。如今已是主管合伙人的他告诉记者,1993年的内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香港会计准则都有很大差别。当时的准则更多的是为企业如何更好地报税而设置。客户对会计和审计的认识都比价浅显,就连计提准备都需要他们详细地讲解一番。
“当时的审计工作,一半是做审计业务,一半是讲解知识。”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出台,企业对财务也越发重视。“如今,内地会计准则与国际基本趋同,我们在审计工作中和客户聊起专业知识时,发现他们懂得也很多,并能够就某些实务问题深入探讨下去。这也正是整个行业飞速发展带来的优势。”陈少东说。
回望自己这21年的行业经历,陈少东坦言,他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的实质就是独立公正。这和我耿直的性格很符合,我理想的状态就是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工作。更何况,在会计师这个行业里,事业的上升通道非常清晰。从经理、高级经理,到合伙人,都有一条明确的规划,这对于职业发展而言很重要。”
一北一南双城生活
2014年7月,正好是王文杰来北京的第10年。2004年,MBA毕业后加入德勤咨询的他,在众多地点中选择了北京。“这座城市很大气,也很有包容心。”王文杰说。
在北京工作的这10年间,王文杰的身份一直在变化。现在,他成为了德勤咨询并购交易服务的合伙人,还成为了丈夫和父亲。随之而来的是,他开始了北京和香港“双城记”的生活状态。
王文杰告诉记者,也正是这些变化,让他对在北京的工作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
“单身的时候弹性很强,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休息时间也会不自觉地想到工作。因为频繁出差,我就会觉得到哪里都是出差的状态。那时的北京对我而言就好像出了一次很长的差。有了家庭之后,北京反而让我更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北京、香港两个城市都成为给我力量的支柱。”作为企业并购重组的资深专家,王文杰也切身感受着这个领域的变化,特别是企业的财务。
“初来内地时,很多企业对于什么是并购重组都不太了解。
我们要帮助内地企业处理诸如账目齐全完整等很多基础的财务工作,还要帮助内地企业把账目编制成外资企业更熟悉的财务报表。而现在,内地企业财务状况已经非常完备了。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通过财务方法来更好地筹谋企业战略发展上。
这也是普通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化的过程。”事实上,来北京工作的香港人中,工作行业为第三方中介行业的占了绝大多数。
王文杰告诉记者,自己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是香港人,所以北京对于自己而言并没有那么强的陌生感。
这或许是很多其他行业来北京“飘着”的香港人所感受不到的注会行业凝聚力。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曾公开表示,根据北京、上海和深圳3个城市的香港商会负责人估计,在这3个主要城市长期工作的香港人,人数达到37万之多,即大概等于香港劳动人口的十分之一。
这组数字或许可以从侧面说明香港人在内地参与内地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如今,香港和内地的交流愈发多元复合,或许有更多香港注会人愿意“北上”开启他们的成长旅程。
延伸阅读:
香港审计师告别大陆市场?
香港大学生沪金融机构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