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欧阳清教授,1930年出生,福州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系,此后长期在东北财经学院、辽宁大学、辽宁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任教,曾任大连光华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师。他注重调查研究,他著有《成本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工业企业成本技术经济分析》,《成本管理研究》,《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等,在成本会计领域贡献卓著。
2013年10月11日、11月1日,中国会计视野网“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组两次采访欧阳教授,为时5个多小时。他现常住上海,身体健硕。
/文 张涛
他是中国会计界的劳模,会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财税系统、辽宁省、大连市劳动模范。
他一贯强调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并重,他领军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全国首创。
他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退休前他几乎每天工作到深夜,在东北财经大学被誉为“一年完成了十年的工作量”。
他的研究“真刀真枪”,独具特色。班组经济核算、成本目标管理等代表性研究均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发展,受到企业的欢迎。
这就是欧阳清教授,他50多年的会计人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聆听欧阳教授的讲述,我们感觉到他这种献身我国会计教育事业,推动会计教育改革和会计行业进步的理想在他青年时期就萌发了。
一、会计人生,复旦结缘
1950年,刚刚考上国立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的欧阳清偶然发现他一直倾慕的复旦大学在招收工商管理专业的转校生,他就去考了。当时只招四人,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入复旦。
此前在私立光华大学学习英文会计教材为他奠定了扎实的会计和英文基础。欧阳清在复旦大学潜心学习,成绩很好,还担任人事管理课的课代表。回忆起几年的学习生涯,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深刻,一位是他的同班同学李岚清,另一位是教成本会计的何士芳教授。
“李岚清对我影响很大。一方面我是很钦佩他。他社团工作那么忙,学习还那么好,又多才多艺。另一方面是他对我的帮助。我当时在复旦只顾埋头念书,接触同学很少。他有一次找我促膝谈心,希望我多参加集体活动,关心国家大事。”从毕业、工作一直到退休,欧阳清一直与李岚清保持着联系,李岚清那种把个人融入祖国和社会的崇高情怀一直感染着欧阳清。
欧阳清毕业时被分配到东北人事部。他找到参与分配工作的学生代表李岚清,希望做教师工作。“列车快开到沈阳的时候,李岚清告诉我,经研究同意,把你分配到东北教育部”。到了东北财经学院后,学校让他教财务管理,欧阳清要求和会计专业毕业的同学对调,“我在复旦打下了会计基础,对会计有浓厚兴趣,最后毕生从事会计教学。我不但想一生教会计,还让全家都成为会计”。欧阳清的夫人、女儿、儿媳、孙女、外孙全都从事会计工作,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会计之家。
“何士芳教授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当时他教成本会计课,是翻译过来的劳氏成本会计。他讲课的时候,经常提出来哪些翻译不够确切,也经常指出有些情况在国外可以这样做,但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何士芳教授反复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欧阳清一生从事研究工作的基调。他的研究起于深入的现场调研,整合为调研报告,提升为专业论文,形成系统的实践方法,指导所调研的企业开展改革创新,再通过各种形式推而广之。欧阳清教授说:“我不搞纸上谈兵,论文登出来就完了”,“我一般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生产力,直到看到企业推行以后增加利润的结果”。
1996年,在参加了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改革研讨会和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财会教学改革研讨会之后,欧阳清给当时分管教育的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提出要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一是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要的关系,二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三是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信中充满着他对我国教育事业和会计行业的满腔热情和冷静思考。
二、改革会计教育敢为人先
欧阳清教授对教育的理解不限于专业课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范围。他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他的教学不只在书本里,也在实验室里、在工厂企业里。他重视言传身教,他的教育不只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更是强化他们对国家和行业、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首创会计实验室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欧阳清协调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一天,他听到工厂向他反映:你的学生不像话,收款地应当是北京他写成了南京,结果款收不到。当时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怕实习的学生造成差错,不能胜任工作。他由此萌发了创立会计实验室的想法。
欧阳清想,理科有实验室,文科也可以有啊,于是就牵头探索会计实验教学。首先是建成一个规划完整的模拟企业财会部门,把企业会计工作实际情况都搬到实验室。然后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发案例,编写涵盖各个行业的模拟实验教材。最后开展实验教学,学生要从登记原始凭证开始做到最后的编制报表。实验课的效果非常好,一举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青年教师案例开发等多方面的难题。
东北财经大学的会计实验室是全国第一家,一时前来考察和交流的全国同行络绎不绝。“因为做案例既费时又费力,有些单位就复制了我们的案例。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涉及保密,我说这有什么值得保密的,他们复制我们的案例,对他们搞模拟实验教学会方便许多,这对培养学生有好处。”会计实验教学最后被评为优秀教学成果,学校特等奖、辽宁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并在全国推广。全国财经院校中,仅有两个项目获此殊荣。
在实战中培养人才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紧密联系实际的经济学科。欧阳清教授非常反对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他的课程没有期中期末考试,而是课课提问,分段考试和期末总评。考的都是对比性、综合性、启发性、应用性的题目。有些学生在其它科目能考八九十分,对欧阳教授这门课程开始不习惯,就有不及格的,能考高分为数不多。多年之后,很多学生对此仍然记忆犹新,“心有余悸”,然而大家一致公认:正是这样才真正培养了我们的专业能力。
欧阳清教授教学再忙,每年都要抽出一两个月时间深入工厂调查研究,把调研所得进行理论概括,形成补充教材、案例教材。“有时候开会期间有旅游的机会我都放弃了,抓紧时间在当地搞调查研究。”
欧阳清教授非常注重在实战中提升学生的能力。他安排全班同学到大连市各个企业去调查班组经济核算,要求每个人写一份各家企业的核算报告,由他的学生、去年刚刚卸任国家审计署常务副审计长的董大胜来汇总。董大胜在日后的信中这样说,“您对工作和事业认真的态度、不懈的追求、对学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拼搏,努力做出成就”。
1987年,他带领学生到大连服装机械厂,突破了传统的“一听,二看,三写报告”的实习方式。他组织学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厂实际情况设计标准成本制度,帮助工厂开展成本管理改革。学生们对此兴趣高涨,厂方大力支持,方案设计得非常成功。大连市经委副主任,财政、税务、审计和轻工业局的领导以及由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教授组成了庞大的评审委员会来评定,并给予很高评价:“方案的设计内容体现了该厂的生产经营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具有中国特色”。大连市电视台还作了报道。工厂最终推行了学生设计的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欧阳清教授回忆道:“当时在全国的财经院校中,这样的实习方式很少有。一般来说对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评定也没有这么大的队伍”。这样的实习,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条框,缩短了教学和实际的距离。工厂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更满意。一位学生实习回来深有体会地说:“欧阳教授新的实习方式丰富了教学体制改革的内容,使我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我们希望这种实习的方式能够持久下去。”一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来信中写道:“现在每当回想起可爱的大连,总要想起您指导我们毕业实习的日日夜夜。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我们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从您的身上学到了认真、严谨、踏实和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这些对我们来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三、“全方位”教书育人
何谓“全方位”?欧阳清教授的诠释是“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教书不但要抓好学生的文化学习,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志向。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但要注意课堂教育,还要注重课外甚至毕业后的追踪教育,以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欧阳清教授讲课内容生动,不落俗套,富有新意,深受学生的欢迎。以此优势,欧阳清教授通过对比分析,把加强思想教育渗透到他传播的专业知识中去。通过经济现象揭示社会本质,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们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他在讲授指标对比分析时,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经济指标的动态比较使学生们在掌握经济分析方法的同时,提高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性的认识。而在讲授单位产品成本分析时,他则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产品单位工资成本的对比,说明我国目前某些产品的单位工资成本高于美国的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我国工资偏低并非上交国家利税多的缘故,而是因为生产效率不高所致。因此,我们提高平均工资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应不加分析地提出与现实不符的过高要求。
又如欧阳清教授在讲授成本决策分析时,针对有些同学不求上进,认为读书越多越吃亏,考研究生机会成本太高的错误认识,全面阐述了什么是机会成本,如何看待考研究生的机会成本等等。他教育学生不要光从个人利益出发,而应当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研的同学明显增加。
欧阳清教授总是把关心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作为己任。曾经有一个时期,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理想和要求进步的信心。会计系党总支书记请在学生中具有极高威信的欧阳清教授讲党课。尽管当时他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还要给本科生和两个专业的研究生三个班上课,但是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到团委和系党总支等部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归纳了一些典型问题。他查阅了几十万字的资料,结合他自己三十多年坚定不移跟党走,献身教育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向学生们讲了一次长达三小时的党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激发了听课者在求知成才的道路上争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人才的热情。由于党课的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大量事实的分析,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三个小时的党课中途无人离席,还吸引了很多外系的学生。
欧阳教授爱学生如同爱自己的儿女,而且是学习、生活、工作甚至婚姻上“全方位”的关爱。他帮经济困难的学生找工作,挽救政治上误入歧途的学生,为职称评审落选的学生争取机会,还调解学生夫妻矛盾。教师份内的工作他做了,教师份外的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他也做了。很多学生回忆起当年从欧阳清教授那里得到的恩泽和教益,深情地把他称为“严格的慈父”。
四、 促理论实践良性互动
在欧阳清教授看来,教学、科研、实践本质上是一脉相通的,“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最终要把理论认识转化成生产力。他的科研路径是从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方向,然后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最后更新到教材,通过各种方式推而广之,让理论在实践中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研究不能纸上谈兵
欧阳清教授是成本会计专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都经历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淬炼,比如收录在《会计研究》创刊号的《关于工业企业班组经济核算问题的探讨》,再比如被中国会计学会作为建国以来有代表性的四十篇论文中的一篇,并收录在《现代会计手册》里的《成本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这些文章的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在很多企业得到推广。
对于当时为了评职称而发论文的风气,欧阳清教授直言“没有意义”。“我认为搞科研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应该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到理论写论文,然后再来指导实践,转化为生产力。这样才会有益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986年,欧阳清教授帮助沈阳中捷友谊机床厂推行标准成本制度之后,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厂两次给学校来信表示感谢,信中说:“1986年该厂实现利润1691万元,比没有采用该制度的1985年增加利润234万元。1987年虽然原材料费用增加1650万元,我厂的利润比1986年还增加了109万元。”该成本核算改革项目成果被评为辽宁省机械工业现代化管理成果一等奖。他也应邀在全国机械工业成本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会议肯定了中捷厂的经验并决定向全国推广。
抚顺水泥厂在运用标准成本制度后撰写的《标准成本在我厂的应用》一文中写道:“在制定实施方案时,遇到困难较大……我们就邀请欧阳清教授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给予指导。坚定了我们的信心,几个实际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抚顺水泥厂实行标准成本制度后,实际利润比计划增加468万元。时任财政部刘副司长与抚顺市领导在总结会上对欧阳清教授深入实践帮助企业改革给予很高的评价,媒体作了专访和录像。欧阳清教授又两次帮助抚顺财政局召开标准成本制度理论讨论会和现场会,总结推广抚顺水泥厂推行中国式标准成本会计的十个特点和该厂的经验。在之后较短的时间内,抚顺市有七个工厂相继实行了标准成本会计。
全力推广理论成果转化
欧阳清教授非常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在当时信息手段不发达的时代,他靠办研究班、学习班、作学术报告,借助在各类机构担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的机会,在全国各地作宣传和推广。很多企业听后就去推行,产生了可喜的经济效益。“我的平时工作很紧,只能用星期六和星期天休息时间去,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促进转化为生产力。”
欧阳清教授的另一种推广方式是把经过理论验证的成果纳入教材。他在教材里面增加了班组经济核算的内容。一般的教材都没有这部分,“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很好的经验,国外对我们都很钦佩,这是中国群众性会计,能算到班组这个程度在国外没有。国外教授在世界学术会议上介绍我们的经验,题目叫做《责任会计在中国》。但是在我国却忽视这个,认为它很简单不登大雅之堂,实际它能解决问题。”
文革中坚持办学
文革期间,我国的财经院校纷纷下马,老教授都被打成“牛鬼蛇神”。当时东北财院的教师基本上都是解放后毕业的,所以幸免于难。在关于财经学院要不要继续办的大辩论中,学校教师据理力争,坚持认为财经学院不能下马。当时很多工厂因老会计下放而无法正常运转,欧阳清教授就和其他教师在各市办班,给刚毕业的学生和工人们辅导会计课,取得很好的效果。各地都向省里反映东北财经学院对当地帮助很大。最后辽宁省委决定东北财经学院不仅不能下马,而且要继续办好。
当时欧阳清教授一直非常敬佩的厦门大学余绪缨教授也来访问了。“他带着几位年轻教师来到我们学校。我负责接待,跟他交流,我也把我写的文章给他看,这样打下友谊的基础。”这种文革时期结下的情谊一直延续了下来。“余教授的确是管理会计的泰斗。他为人正派,坚持原则,不阿谀奉承,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唯上”。
企业诊断的共赢效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企业咨询业才刚刚起步,欧阳清教授就已经带领青年教师开始为企业诊断并解决问题。他们把很多分散看似无关联的问题整合在一起统筹解决,产生了共赢效应。
“过去我们去企业实习和调查,他们觉得烦,怎么又来了?我现在去帮助企业诊断和解决实际问题,企业就很高兴。厂长和各个部门领导、车间领导主动和我们交流情况。”企业诊断既打开了寻找科研方向的突破口,又为培养优秀学生和年轻教师提供了实战平台,当然最受益的还是企业本身。因为通过对企业诊断,为这些单位管理改革指出明确方向。例如东风汽车集团朝阳柴油机公司的副总经理来信说:“感谢你们对我公司工作的支付和关心,盼望欧阳老师有时间多来我们朝阳,到我们单位指导,帮助公司把管理工作搞得更好。”
欧阳清教授很多研究成果都是基于诊断案例撰写的,扎实生动接地气。比如收录在《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里的《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关于某机械公司成本管理的调查报告》。“我们理论工作者应当重视实际调查,深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我虽已80多岁了,但是只要企业需要,我会义无反顾去为他们企业诊断。”欧阳清教授至今回忆起当年深入企业作诊断的那些岁月,依然神采奕奕,侃侃而谈。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他把自己融入社会的家国情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者风范。他用为企业诊断作为自己从事教学50多年的最后一站,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五、创立新课程,把科研成果纳入教材
欧阳清教授认为,科研-实践-教材更新三者应当紧密结合。如果能够针对课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创立科研课题,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新的课程或更新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应用这些最先进,最有生命力的理论指导实践,会极大程度地加快他们知识的更新与发展,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腾飞。
在日常教学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欧阳清教授十分注意新课程的创立。早在1982年,他与系里王盛祥老师编撰了《成本会计》一书。这是我国50年代教学改革后该学科的首版,得到《吉林日报》书评的高度评价,认为建立了现代成本会计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1993年中央电视大学把该书的修订本作为授课教材,之后该书作了多次修改和补充,融入新的科研和教学的成果内容,《成本会计》一书在1996年初获得全国财政系统大中专优秀教材一等奖,并作为全国唯一的一本成本会计教材列入财政部“九五”计划重点教材规划。1999年出版的《成本会计》,经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向高等财经院校推荐使用。
2001年,为适应会计改革实践,欧阳清教授等人又对《成本会计》一书作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力图展示现代成本会计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认为“教材质量高,有特色”,并向全国高校推荐使用。
2004年7月,欧阳清教授从教学第一线退休了。这样一位会计界德高望重的劳模,获奖无数。诸如全国财税系统、辽宁省、大连市劳动模范,全国、财政部、省市优秀教师,省市优秀党员,大连市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模范教师和优秀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特殊津贴等等。对此,欧阳清教授却极其谦虚和低调,他把所有的荣誉归结为党对他的培养和“人生机遇”,最让他欣慰的还是自己培养的一批批优秀学生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伟大事业的栋梁。
如今他已经85岁高龄。身体健康,红光满面,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退而不休”是他退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孜孜耕耘大半生,桃李芬芳九州地,耄耋之年归去也,科教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