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会计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于玉林教授

来源:中国会计视野   发布时间:2015-09-14  作者:林晨亚   编辑:qiaobocao

阅读:2414  打印   RSS 字号:||


编者按:于玉林,1934年出生于湖北省建始县,1956-1960年就读于南开大学经济系和河北财经学院计统系。曾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系首任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现代会计》主编,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大学部主任。2014年5月8日,在天津财大的家中,于老接受了“会计口述历史”项目组的采访。

采访由于老的得意门生田昆儒教授的回忆作为开场。于教授多年一直保持着记录学生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的习惯,谈起于老的这几十本记录,田教授眼里溢满了钦佩。田教授说从自己老师身上学到了认真、学会了分析主流,培养了大局观。这间用来采访的小小书房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或许不仅仅是他,还有很多的“田教授”正是本着对于玉林教授的这份崇拜之情,一步步走入了会计殿堂。

DSC06908

一颗红心:问道科学力求真知

于玉林1956年去念大学时并没有明确的个人规划,纯粹凭着一腔热情响应国家“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人民日报》一篇“掀起在职干部向科学进军热潮”的社论,让还在湖北恩施百货公司下属单位担任会计负责人的他燃起了大学梦,经历了说服领导同意考试的坎坷,于玉林顺利地考进了南开大学经济系会计专业。因为工作交接,加之路途遥远,晚了整整一周才入学。

回忆自己的大学四年,于玉林用了“渴求知识,刻苦学习”八字概括。在实际工作经历中,他深刻体会到了理论匮乏所造成的局限。当年南开大学会计教材是将苏联教材结合中国实际改编而成,教师队伍人才济济。如果说在这样一个教材质量高,师资队伍好,学习环境优的学校求知若渴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于玉林大学四年从未归家的孜孜不倦确实是意料之外。他说,一是时间因素,四年八个寒暑假,根据自己所列课外学习计划,他可以利用学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掌握更多的知识;二是经济因素,当年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除了将每月的助学金寄送回家,留在学校还可以省去舟车劳顿的开销。

与天津财经学院的结缘源自1959年的学科调整,南开大学的金融、会计、统计并入了天津财经学院,于玉林的组织关系也随之转移,教师队伍的缺口让大学四年成绩五分满贯的学习班长于玉林成了留校任教的不二人选。

IMG_0009

两相结合:理论实践相得益彰

1960年,时值二十五岁的于玉林从统计教研室开始了职业新起点,初任青年教师的他被委以一门新课的教学工作,就是《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在没有教材,没有案例,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这位青年教师先后到国家统计局、辽宁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局、湖北省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局实地调研,根据国情重点研究了地区经济平衡统计,两年编写完成《国民经济平衡统计》,将实践所得顺利应用于理论教学。于玉林接手1966年毕业班时沿袭了调查研究的传统,带领当年的统计406班到至天津市商业中心区的劝业场分析“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的销售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后因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断。

经历了三年停课闹革命,转机出现在天津成为直辖市的1969年,于玉林被分到天津市煤矿专用设备厂教育革命小分队调查社会人才需求。会计岗位存在的巨大空缺让于玉林通过会计短训班实现了社会价值。

当年深受实务界欢迎的《社会主义企业财务会计基础》依旧是于玉林走遍大江南北的实践精华。于玉林同李宝震教授去了东北和上海等地的近20个工厂和学校调查学习,如哈尔滨柴油机厂、卷烟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大连钢厂、柴油机厂,上海大隆机器制造厂、上海第三炼钢厂等企业;他还同容悦胜老师去广州、湖南和延安等地的10多个工厂和学校调查学习,为了能够实地了解革命根据地的会计历史情况,他们甚至跑到大山深处的延长油矿和遥远的延安汽油机厂。最终,在会计短训班教学实践和广泛深入调查工厂、学校的基础上,参考油印的《会计基础》讲义,经过大家的努力,于玉林他们最终编写出了一本内部使用的教材《社会主义企业财务会计基础》。结合教学科研成果,李宝震、于玉林、李明珠编写的《会计学原理》于1982年正式出版,这本教材还在1984年获得了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教材二等奖。

DSC06879

三大改革:教学为主科研为魂

改革开放后,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专业课的基本教学流程,于玉林从教学方法、会计实验和考试办法入手,实践了自己的主张。他首创“五结合”教育方法,即自学、提问、讲课、议论、习题相结合,学生可以把问题带到课堂讨论,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以问题为源头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不仅完成了理论教学任务,更关键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名热衷调研的实干家,于玉林把会计实验提升到了新高度。当时侧重于学术性研究的综合型高校一般不搞会计实验,于玉林则结合不同类型高校的特色,提倡建立研究型会计实验室。为了填补原有初级、中级会计实验的缺陷,于玉林提出在此基础上完善会计实验体系,加入由相互联系的10门专业课整合而成整体的高级会计实验。为了配合就业,2011年于玉林提出“三业”会计实验模式,即课业、就业和创业三位一体,并与软件公司结合,创办天蓝会计实验研究所,分别在全国10所高校设立会计实验研究室,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会计实验研究所。

所谓严师出高徒,于玉林组织建立了《会计原理》(会计核算基础)的题库,灵活利用教师考试自主权,额外列出自学参考资料,构成10%考分占比,扩大了考试范围。于是,对众多学生而言,这位于老师课堂上的100分更显得弥足珍贵。

大学教师需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这在当年有过热烈的讨论,有提议把教师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而受益于实践教学的于玉林则主张将大学教师培养成复合型人才。在担任会计原理教研室主任期间,他提出了建设面向“经济建设课堂”和“教学课堂”的双目标教研室,让科研成果服务教学。1991年,于玉林的“双目标”教研室受到了天津市人民政府高教局关注,获得了天津市优秀教研室荣誉称号。

在科研方面,于玉林更是一马当先。在1969至2006年3月退休的37年间,他共发表论文336篇,出版主编、编著、参编的著作88种。于玉林喜欢做研究,“已经常态化,不为职称,不为稿酬,而是一种习惯,从不间断”,他本人亦从每篇成文的过程中获得巨大满足。他筹建现代会计研究所后来承担了组织会计科研活动,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主编《现代会计》杂志等诸多职能。

后来天财会计学成为天津市地方高等学校首批重点学科,作为学科带头人的于玉林同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为了不辜负学校和社会对会计学科重点建设和博士生培养的深刻期望,于玉林提出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发挥特色,形成体系”的基本思路。他认为老一辈会计学家留下来的东西是宝贵的,值得学习继承,但会计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后辈人要具有前瞻性,发挥会计学科的创新作用。于玉林认为会计学科新的增长点就在交叉学科上,并且会计本身就拥有众多可供交叉的学科边缘,在他出版的主编和编著的29部学术专著中就有22部属于学科交叉研究成果,而其发表的论文中,有多篇涉及会计交叉领域研究。

于玉林这种“寓研于学”的方式给会计博士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他把博士教育定位为培养“两高”人才:精湛的专业水准,良好的思想素质,两者兼备。他总结出“123会计博士培养模式”,即以创新会计学科领域为教学中心,以培养两高人才为教学目标,以参与课程研究、课题研究、论文研究为教学主题。于玉林对博士生专业研究要求虽然严格,但从不限制他们的研究兴趣。按照惯例,博士论文的选题常常落在指导老师研究领域范围内,但这种做法可能会扼杀学生在兴趣领域的学术潜能,为了鼓励博士生写创新题目,他会加班加点深入研究学生论文涉及学科新内容,支持论文的后续指导,这种思路也让他得以不断充电。

IMG_0018

四面八方:学术观点常思常新

于玉林在学术上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他提出科研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的“三无”境界:无绝对顶峰,无绝对权威,无绝对禁区。他对科研成果的判断也有五个标准,即理论判断、法规政策判断、专业判断、逻辑判断和实践判断。对此,于玉林有过亲身经历。他曾写过有关会计哲学的文章,不仅学报编辑部不给发表,就连编辑部的在学校教哲学的教授都认为这是无中生有,可没多久全国召开哲学应用学科研讨会,这说明于玉林写的有关会计哲学的文章,是用哲学性质的文章,此后才被学报采用。

于玉林认为我们做人做事和做研究都包含哲学在其中,只是我们习惯为之而不自知,因此他常常教导学生一定要学好两门课: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根基不牢,后发无力,这两门基础学科具有很好的延展性,于玉林曾写过《会计方法学》,这本书就体现了哲学的具体应用,上海立信出版社连续印刷三次,书中提到会计基本方法中的系统方法:是从综合到分析,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的系统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有了“大会计”的思想,进而有宏观会计制度设计、地区会计、部门会计和微观会计,具体包含了会计一般方法和会计专门方法。

在会计学界,一般认为凡不属于实证研究的即为规范研究,于玉林觉得这是照搬西方国家的本本主义,他倾向于把研究方法分为唯物辩证研究法、系统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他指出所有研究都离不开唯物辩证主义,系统研究方法则是将研究对象看做一个系统,根据系统再具体分解为结构和要素,而我们应该提倡的实证研究方法与西方的固定程式化实证研究方法不完全相同,我们的实证应该是全面实证,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获得的书证、影像资料甚至人证都可以成为实证证据。对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西方观点,于玉林专门写文章以批判的眼光深刻分析了西方实证 “洋八股”的局限,展示了一个学者该有的独立思考的立场。

于玉林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而没有去迎合学界集中于研究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的热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在基础理论研究很难出现新成果,有时甚至需要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但他还是呼吁把基础理论研究重视起来,不解决好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就很难有突破。

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关于会计本质的基础理论就很值得去探究,弄清会计本质是什么是对会计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的事情。”于玉林提到关于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也有争论,有专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会计管理活动,会计管理的内容是价值管理,于玉林认为会计管理就是财务管理,而且是要站在大会计的角度,价值管理本身就是财务管理,不同于会计事务管理。在原有“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财务管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以企业财务活动的资金运动为主体,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资金收益分配管理等,这些内容实际上是狭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使有些在校学习的人员和在工作单位的实际工作者误以为财务管理就是资金管理,其他内容如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等就不是财务管理。于玉林认为这是照搬美国“小财务管理”的结果,而他则支持“大财务管理”的观点,并举出两点理由,一是“财务全面管理”的理念与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中企业财务管理定义涵盖了资金全运动过程的说法保持一致,二是在深入多家企业与财务负责人实际交流之后发现,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实现了一体化整合,他不支持企业细化会计分工,将财务会计部门设置成“算单算,管单管”的结构,而是主张整合会计分工,通过人机配合,实现“大会计”、“大财务管理”效果。

IMG_0016

吾之人生:回顾往昔鞭策不停

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于玉林提到了两位伟人,一位是毛泽东,另一位是马克思。他的书房里摆放着的装饰几乎都是毛主席的照片、雕塑等,他回忆工作之初首次接触到《毛泽东选集》,爱不释手,反复学习;大学期间于玉林学习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惊喜地发现其在会计著述上的独到之处,其中的会计性质理论、资金循环理论和连环替代分析法深刻阐释了资金运动的过程,给了他很多启发,他还专门收集了一本《马克思会计语录》。

2006年,于玉林退休,他常说自己只是从在职岗位上退下来,是“退而不休”,笔耕不辍,思考不息的他还实现了许多未竟的念想。于玉林一直就有重编1994年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会计百科辞典》的想法,2006年获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大力支持,经过两年100多名作者的编写,最终成稿300万字的《会计大百科辞典》,本辞典为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出版社并获得2008——200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DSC06887

留给后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于玉林形容自己职业生涯一共有四个关键阶段,在湖北恩施百货公司的五年亲自参与了土地改革,从一个不知道什么是会计的年轻小伙子成为了一个不懂就问、勤学肯干、领导赏识的财务负责人。第二阶段是1956年进入南开大学学习,四年寒暑从未归家的他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文革时期开会计短训班给了他教学与实践结合的便利,他先后到天津市中小企业100多家调查学习,了解实际会计工作。最后是他带头相继成立的一会、一刊、三个研究所和三个研讨会,为会计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了专业平台。

回首几十年的时光,于玉林还是很欣慰自己为会计事业做出了一点贡献,没有虚度光阴。虽然觉得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完,但他会一直继续下去。岁月沉淀的累积让他总结出做人的“五个一”分享给年轻人,首先人要有一种信仰,要坚持信仰,就要坚持不断学习。第二就是要有一种事业心,要有理想和有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并做好本职工作。第三是人要有一种创新精神,要实践自己的信仰和事业,只是一般地去工作是不够的,面对多方面的复杂工作,需要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第四,人要有一种优良学风。学风是学习的风气和思想方法。学习的风气是外显的,表现为态度端正,自觉主动,情绪饱满,勤奋进取,毅力顽强,兴趣浓厚,刻苦踏实,独立思考,精神旺盛等。学习的思想方法是内蕴的,体现为学习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实事求是。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绝对地肯定和绝对地否定,要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学风是一个人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思想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一点是人要有一种坚强毅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自1960年毕业以来,时光荏苒,于玉林在执教岗位上一待就是46年,自其1993年12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会计博士研究生导师,其手下毕业博士生并获得博士学位47人,其中台湾博士5人。到2013年底,于玉林共计发表论文436篇,出版编著、主编和参编的学术专著、教材、工具书等110种。至2008年,主持科研课题23项,其中:国家社科2项、部级4项。于玉林获得的荣誉有:1989年天津市高等教育局优秀教师;1991年天津市教育卫生工委优秀教师;1993年市级优秀教师;1994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1998年中共天津市委教卫工委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度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九五”立功奖章;2002年天津市教育工会高校优秀教职工代表;2003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教学名师奖;2003年年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如果用一组直观的词汇形容这位会计界的老前辈,想必可以用“学生多、成果多、书籍多“来描述他,可以上数字罗列的背后更多饱含的是一位年过八旬老人几十年来的勤奋耕耘,他的一间书房不过方寸间,一个小床,一张书桌,一座沙发,一排书架,触目所见全是满满的书籍,还有偶像毛泽东的雕塑和挂件。于玉林描述自己退休后的作息仍然与工作节奏相一致,每天会散步锻炼身体,还会在书房学习和写作,累了就在小床上稍作休息,每次锻炼时有新的想法都要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写下来。已步入高龄的他如今走起路来依旧如年轻人般挺胸昂首、虎虎生风;言谈之间依然如青年人般思维敏捷、口若悬河。这位会计界的于老,不仅有着“三多”的真实写照,更有着那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韧劲。

22、于玉林

1440472829453

更多关于 于玉林 会计口述历史 的新闻 关于 于玉林 会计口述历史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