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齐策》里面有一则“冯煖烧债”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一个高级门客冯煖,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让孟尝君成就了一番事业。可是初期,孟尝君并不赏识冯煖,因为孟尝君派他到薛地收债时,他自作主张将孟尝君与所有债务人的债务凭证全部烧了。可就是这燃烧在中国会计史上的一把火,照亮了中国古代的会计天空,对中国会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开创中式会计印鉴勘合的先河
我们的祖先最开始采用的原始记数方式是“结绳记事”,后来又出现了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用以补充数字记录的不足。如果只是单纯记录和汇总,有数字和文字就可以了。可当一项经济事项涉及到的不只是一方,而是双方或是多方时,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进行记录、辨别真假,并防止抵赖出现差错的呢?这没有难倒我们的祖先,冯煖到薛地收债时出现的印鉴勘合,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他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冯煖当时收债的券书是刻写在竹、木简片之上的,上面记有放债的款项、利率,以及债权债务双方的签字等。券书写好之后,从中一剖为二,双方各执一券为据。在取本计息之时,两相核对,以相合为准。冯煖收债,拿着债券,和债民手中的另一半相契合,进行核对,虽然这是单纯的债券核对,里面没有印鉴,但实际上这里的债券本身就有一种印鉴的作用在里面:一剖为二,契合方为准。这大概是中式会计中见诸于文字的最早的印鉴勘合了。
在“冯煖收债”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印鉴。但为了辨别真假,债券一剖为二,上面分别有债权债务双方的签字。当时的签字也是刻写在竹、木简片上的。两个简片契合,签字一致,就能辨别真假,相当于现在的印鉴勘合。实际上现在的印鉴勘合也是为了辨别真假。其作用是一样的。
从秦朝开始,有了私人印鉴。印鉴勘合开始广泛运用于中式会计。宋朝造纸术的发明,为印鉴勘合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印鉴勘合在官厅会计中开始广泛应用。在私营会计中,明清时期的票号和钱庄则将中式会计中的印鉴勘合制度推向了一个高潮。到目前为止,印鉴勘合制度还广泛运用于包括金融领域在内的诸多领域中。
开创金融会计的先河
从上文史料可以看出,冯煖不仅精通会计,而且精通金融会计。到薛地收债时,可以看出他的才能,特别是在金融财务方面的实践经验。
第一,确认债权债务关系。“冯煖收债”的券书上面记有放债的款项、利率,以及债权债务双方的签字等。券书写好之后,从中一剖为二,双方各执一券为据。在取本计息之时,两相核对,以相合为准。他首先尽召欠债之民,前来核对债券,辨别真假。即确认了债权债务关系。
第二,核算应收利息。根据债券上面记录的放债金额和利率,计算出应收利息,并和债务人核对,得到欠债之民的认可。这应该是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关于金融会计的史料之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如此精通金融会计,不是简单的事,这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和才智。所以,孟尝君称赞他说:“你果然有才能。”
开创会计人士举行公益活动的先河
冯煖的才能不仅体现在他对金融会计的精通,而且还体现在他开创了会计人士举行公益活动的先河。
冯煖将债权债务核对完毕后,并没有收取债务本金及利息,而是尽烧债券。
在去收债前,他便问孟尝君,收债后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便买什么。冯煖认为孟尝君什么物质都不缺少,缺少的是“义”。所以他尽烧债券,为孟尝君买“义”而归。这令当时的孟尝君极不高兴。
众所周知,当个人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财富便不是个人的财富,而成了公众的财富,社会的财富。单从孟尝君门下众多的食客便可以看出,孟尝君的集团公司所积累的财富,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成了公众的财富。如何让公众财富发挥更好的效应呢?那便是从事公益活动,回馈公众、回馈社会。冯煖的所作所为正是顺应了这一现实需求。孟尝君从最初的不高兴不理解,到最后落难前往薛地,未至百里,民众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于让他理解了冯煖的做法,从此对冯煖刮目相看。
开创财务活动公开透明的先河
冯煖燃烧的一把火,远不只是公益性质的。从会计的公开透明度来讲,他做得极为规范。冯煖当众召集所有的欠债人前来一一核对,双方确认,然后才当众烧毁。时至今日,还有许多财务活动不公开透明的现象存在,如公益慈善“捐赠门”事件等,这和冯煖的公开透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国古代的财务活动接受监督,大多是被动的。例如西周时期的官吏设置中,专门有进行审计的职位,就是对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的。汉武帝亲自参加的“上计”,就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财务活动的监督。
冯煖尽召欠债之人,一一前来核对债券,然后尽烧债券,都是当着所有欠债之人,是在所有欠债之人的公开监督之下实施的,所不同的是,他不是被动地接受监督,而是主动接受监督。
冯煖燃烧在中国会计史上的一把火,不仅照亮了战国时期的会计天空。它一路熊熊燃烧下来,至今还照亮着我们会计人士的旅途,伴我们前行。
延伸阅读:
余盛钧:大器晚成的会计史家
第九届会计史年会在广州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