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板名下有这样三家公司。
一家是电商公司,资产总额3000万(非小微企业),一般纳税人,所得税率25%,无税收优惠。还有两家技术服务公司,资产总额都是500万,都是小规模纳税人,同时也都是小微企业,按10%的税率计征所得税(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电商公司运营良好,效益可观,黄老板打算增加1000万元的资金,扩大规模拓展渠道,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
黄老板作为公司股东,既可以把钱作为借款借给公司,也可以作为投资款增加公司的实收资本,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把资金注入公司,增加公司的营运资金。
借款就是我们说的债务资本,而投资款就是权益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都是公司筹资的方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权益筹资没有抵税的作用,而债务筹资的利息是可以抵税的,所以权益筹资的成本比较高,债务筹资的成本比较低。

但是借钱了到期是要还本付息的,还不上钱债权人就有可能提起诉讼,所以风险大。
相比之下,权益筹资的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如果是股东把钱借给自己的公司,既可以享受低风险,也可以享受到债务筹资的低成本。
对于黄老板来说,这三家公司都是他名下的资产,正所谓肉烂在锅里。那么我看看,这1000万元的投资采取什么方案才是成本最低呢?
假设电商公司全年利润总额是500万元、借款利息按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4.35%计算、为便于对比,分红金额同借款利息金额。
【方案一】1000万元作为投资款
电商公司缴纳资本金印花税0.25万元,交完印花税利润总额499.75万元,按25%税率缴纳所得税124.94万元,交完所得税净利润374.81万元,向黄老板分红43.5万元,分红后公司留存331.31万元。
向黄老板分红,按20%代扣代缴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8.7万元,黄老板的分红拿到手34.8万元。
最终看看锅里剩了多少肉呢?
331.31+34.8=366.11万元
【方案二】黄老板个人与电商公司签订借款合同,借款1000万元,利息43.5万元
电商公司支付了利息费用后,利润总额就是456.5万元,按25%税率缴纳所得税114.13万元,交完所得税净利润342.38万元。
黄老板收取利息收入,去税局代开发票,增值税1.27万元、附加0.16万元、个税8.7万元,拿到手是33.37万元。
方案二的锅里剩了多少肉呢?
342.38+33.37=375.75万元
【方案三】两个小微企业分别与电商公司签订借款合同,每家小微企业借给电商公司500万元、收取利息21.75万元。
电商公司支付了利息费用后,利润总额就是456.5万元,按25%税率缴纳所得税114.13万元,交完所得税净利润342.38万元。(同方案二)
小微企业1:收取利息21.75万元,去税局代开发票,增值税0.63万元,附加0.08万元,利润总额21.6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税前扣除),享受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按10%税率缴纳所得税2.17万元,净利润19.5万元,减去增值税支出剩余18.87万元。
小微企业2:收取利息21.75万元,去税局代开发票,增值税0.63万元,附加0.08万元,利润总额21.6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税前扣除),享受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按10%税率缴纳所得税2.17万元,净利润19.5万元,减去增值税支出剩余18.87万元。
揭开方案三的锅,看看里面剩了多少肉?
342.38+18.87+18.87=381.38万元
方案二比方案一多剩9.64万元,而且方案二最大的好处就是,黄老板已经把利息拿到了自己手里。
方案三比方案一多剩了15.27万元,是短时间内节税效果最明显的方案,但方案三的缺陷在于,如果小微企业向黄老板分红,或者黄老板准备收回小微企业的投资,那么还要再交一遍20%的个人所得税。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看,节税效果是不如方案二的。
所以,在选择筹划方案时,一定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根据公司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选择最适合的。
当一家公司的盈利,从公司利益转化为个人利益时,个税问题是难以回避的,当然,共和国的纳税人是光荣的!向纳税人们致敬!
小编温馨提示:
一、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借贷必须是真实、合法、有效的,并且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二、借款需签订借款合同、利息收入要取得税务机关代开发票,按照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款。
三、企业向非金融企业或个人借款,借款利率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部分可以税前扣除。
政策参考:
1、财税〔2018〕77号《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扩大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范围的通知》
2、国税函[2009]777号《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延伸阅读:
会计发现账薄记录与实物不符,该怎么处理?
微信收款如何做账?国家税务总局文件早已明确!会计千万不能错,否则要倒贴钱!
年底会计扎账!凭证、账簿这些事儿,很多会计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