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适逢澳洲会计师公会进驻中国内地20周年,公会联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活跃在各行各业的财务会计专业人士,展开深度对话。通过他们的从业经历,所思、所感、所想、所悟,希望能够为更多财会人,在面对未来与不确定性时,提供前行的勇气与启发。
本期对话嘉宾
颜永萍女士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杰出校友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即苏州国际科技园)财务总监
以下内容整理自澳洲会计师公会华东和华中区委员会会长虞正先生与颜永萍女士的对谈。
虞正:颜总,您好,很高兴采访您!请您先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单位。
颜永萍:
谢谢虞会长!我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苏州国际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与管理,目前是“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先导区的运营机构。
虞正:您所分管的财务工作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颜永萍:
我认为,财务工作起的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① 财务是开端。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从2006年起较早地同时与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相互间信任友好的合作互补使得我们在历史上不论融资坏境易或是难,融资便利性与价格始终具有竞争力;
② 财务是枢纽。
链接各个业务板块的预算、合同、决算、和风险控制,服务中不能疏于监督,而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
③ 财务是守末位者。
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有财务参与的设计方案执行中会比较通畅、遗漏或忽略财务的设计将面临更多的补丁,所以财务要积极地往前走,和业务一起加强设计中的财务逻辑,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
④ 财务是创新者。
在新的时代,财务更是创新者。2021年6月21日,科技园五期B区基础设施资产正式以“东吴苏园产业园REITs”的名义,作为全国首批公募REITs之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公募上市的那一刻,我脑海里浮现出国际科技园一代代创业者、一程程耕耘者奋斗的画面,正是科技园人“以水滴石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精神打造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天堂”过程中的每一步,才有了财务可以为之在资本市场上创新实践的这一步,对此我感到欣慰和荣光。
⑤ 财务是诚信的基石。
财务是一个单位诚信的基石,财务要当好铺路石。
虞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至今,为您所分管的财务管理部或者说企业的会计活动具体带来哪些挑战与影响?您是如何带领团队应对这些困难的?
颜永萍: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产业园的挑战主要在两个方面:
1.客户正常经营活动受影响,可能带来现金流紧张,在链条上向产业园区传递;
2.另一方面,在疫情严峻的时段,产业园管理从开放式转向封闭式,人力物力投入相当大,如何平衡防疫和发展。同时,国有企业要扛起纾困责任担当。
我们做了如下几件事情:
1.保持服务客户初心,与他们同呼吸,积极对接融资渠道。客户的困难主要来自短期内出差的限制,目前有去年订单平滑,之后则可能受上半年疫情订单减少的影响,再后面又会好起来甚至爆发,所以协助他们对接好短期资金会有好的作用。
2.协助公司加大疫情期间的智能化投入,全力支持客户复工复产。
3.做好现金预备,疫情期间我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给予小微企业租金减免,自身的现金流受到一定影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储备了充裕的流贷授信,既可以保证随时用款,又不必积在账上产生成本,随用随提,随有随还。
虞正:我们注意到,今年您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中科创星签署协议,双方将合作共建长三角硬科技孵化中心。在您看来,与PE/VC机构合作,是否是未来科技园区的一个长期方向与战略?为什么?
颜永萍:
苏州国际科技园是苏州工业园区最早的科技载体和国家级孵化器,中科创星是国内首个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专业平台,双方在培育创业和创业投资方面各有积累。长三角硬科技发展的强劲势头为产融结合、产投结合提供了土壤。
与PE/VC机构合作,的确是科技园区的一个长期战略。从全球来看,孵化器、加速器“场地+投资”都是标配,当然后面还要加个“X”,比如产学研一体化、大数据、社区化、媒体等。现代化的产业园区,需要专业的空间布局、持续的科研基础、高效的企业服务、和深刻理解产业的投资,这样的园区才能做“时间的合伙人”。
与PE/VC机构合作,一方面通过基金市场化专业化的触角触及好项目,引进来;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和创业服务为企业赋能,还能有效解决初创企业普遍存在的治理不规范问题。所以产业空间和产业投资结合能起到乘数效应,对项目全生命周期都有帮助。
目前,科技园已有14家企业上市,期待在打造“卓越的价值赋能型科技产业运营商”的愿景和举措之下,有越来越多的客户可以在资本市场有所斩获。
虞正:未来3-5年,您预期财务管理部将在孵化和培养园区科技企业的过程中,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最需要怎样的人才?
颜永萍:
财务在孵化和培养园区科技企业的过程中,要扮演三个角色:“衡”、“稳”、“准”。
“衡”是步调一致,要秉持以客户为中心。
“小事不厌”,比如同客户对账,如果客户财务换了人,或是没有记录清楚,我们都只管翻出合同凭证兜底查,最终交到客户手里毫厘不差的结果;“大事不倦”,比如为客户定建,我们与招商部门一起同客户通力合作,通过反复缜密测算,保障同等条件下成本最优,成本相同下方案最佳;“闻事则动”,听到客户遇到财税资金等问题,主动给与关心、协助他们解决。
“稳”是稳健发力,保障产业园行稳致远。
基金等创新业务充满想象力,载体业务则富有刚性与韧劲。作为管理区域迈向倍增的产业园,载体建设和招商始终是财务的生命线。要结合硬件和软件、长期和短期、能力和机会、风险和收益做好资金资源配置建议及供给准备。
“准”是精准发力,确保财务和业务融合贯通。
在未来3-5年,业财融合就是要把财务和产业相融合、把财务和服务相融合、把财务和投资相融合。要对新收入准则、租赁准则、金融工具准则吃准吃透。新准则对风险、报酬的计量有很多可取之处,不仅要“用”,更要“悟”。
未来我们需要熟悉ABS这类产品知识的财务人员,熟悉项目估值和基金估值的财务人员,需要信息化技术突出的财务人员。但不论是哪一类财务人员,都需要责任心强、逻辑能力强、沟通能力好、闭环精神高。因为我们要和越来越多的专业和门类打交道,靠谱最重要。
虞正:在您看来,哪三样核心素质对于未来的企业财务高管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颜永萍:
敬畏,学习力,时间管理。
虞正:说到时间管理,您不仅是一个杰出的会计人,一个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知识追寻者,我们了解到,您在生活中还热爱烹饪,旅游,摄影,同时是一位多次在报刊发表作品的诗人。您时间管理的秘密是什么?
颜永萍:
烹饪是我减压的最好方式。
安顿好食材,以适合的温度尽其所长,哪里还有功夫去胡思乱想。那些个回味悠长的美食与平凡地头间的联系就是这双手而已,世界特别真实诚恳。食材和调料有各自的特性,放对了地方都是上品;刚柔相济、唇齿相依,治理也无非是这个样子。
旅游是我陪伴家人和友人的方式。
小满时节,我们全家去农庄,孩子用镰刀割起麦穗,老人用手茧搓开麦粒——麦仁葱葱恰有骨,灌浆盈盈更待熟。孩子有孩子对生物的发现,老人有老人对人生的注解,我在一旁“捕风捉影”,以记录自然的光影为乐。恩师杨丹清教授说,“要说秀美,尤其是在初春时节,还没有哪个地方能比得过苏州。”上次我们一帮同学和老师一起挤上三轮车,从苏博往平江路赶,手上茉莉花环优雅的香气和走街窜巷中的烟火,真是胜却人间无数。
散文是我的热爱。
这无疑得益于我的中学语文老师,他写了一辈子,至今不与人微信,时间都在读与写,是甪直冯斌作文博物馆馆长。我后来因工作家务及各种无聊,写的时间越发少,就从写散文改为写诗歌了,古体诗二十个字,现代诗少则两行半,只要这么多,便记录下趣味了。
虞正:您如何看待国际视野对财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性,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会计准则重要吗?为什么?
颜永萍:
非常重要。最近有一本新书叫《万鸟归巢》,讲的是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汇聚数以万计海归人才“乐巢”的故事。没有国际化的视野,如何服务国际化的人才创新创业园区。
国际化视野可以最大化资源要素的获取和流通,比如海外融资和海外上市,7月上旬我们培育的一家电商服务企业向SEC公开递交上市申请,拟于纳斯达克上市。在促进供应链金融和控制海运成本方面我们一直在为科技园的跨境电商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不同的会计准则有它们同样锚定的东西和不同的审视逻辑,比较财务报告使你有机会从两个不同位置的观景台欣赏同一处风景。我们和国际化公司在科技园设立研发中心其定制化建设的商务谈判中,就通过一些国际化的财务工具实现了彼此对测算的认同。
国际化视野本身使人开阔、不狭隘,这对提升认知度和包容性是非常有益的。专业有时难免偏执,开放的视野和心胸是消除偏执最好的方法。
虞正:今天的年轻人对于未来有许多的迷茫和隐忧,作为过来人,能否分享一下,您的职业道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颜永萍: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穿着西装坐在银行的柜台上,在九十年代,这是无数人追捧的金饭碗。我却高兴不起来。银行的柜员是用不到多少会计知识的,在数钱的过程里我感觉自己专业要丢了。
一年后,我为了一定要做个会计,不顾父母反对,从银行离职。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因为他们虽竭力反对,终竭力放手。我进入一家房地产公司财务部,拥抱学以致用的快乐。当时正赶上九十年代末房地产市场化,很难想象这家传统的房地产公司财务部里坐着的全是年轻的会计,而其中年纪最大的财务经理不足三十岁,他的头衔是中国注册会计师。我认准以他为榜样,一有时间就看书。当时公司的领导支持年轻人多学,这使我如鱼得水。
过了几年,社会上掀起转制潮,公司也面临转制,并且可能被撤销。而此刻,我与彼时进公司时不同的是刚刚领到一本中国注册会计师全科合格证。就是这本证书,帮我推开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大门,干起审计工作来。
事务所里有一位专门负责风控的副所长,是位女士,每天坐在桌子后面审阅大家的报告,她目光敏锐、音量低和,一开口总是切中要害、提点要领,而在工作以外又心思细腻、润物无声。她和各位老师从此成为我专业上的领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我每天跟着老师们在早上七点上班、八点踏进客户的大门、在夜里十点回到事务所,每每底稿做到凌晨。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通过努力工作和如饥似渴地学习,形成了包括产供销于一体、管理会计及风险控制在内的完整的财务逻辑,取得了签字注册会计师的资格。
婚后我住到东部新城距离单位路途变远,每天睡眠时间减少到不足五个小时,继续探究专业的森林还是转而细究其中的一棵树木,成为职业发展摆在面前的选择。“森林之美在于广博、树木之美在于深厚,这本来就是相通的,重要的是用会计的眼光去探索和发现。”副所长轻巧睿智的话语成全了我重回企业之旅。在事务所的支持下,我放手一搏,以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全部第一的成绩考入苏州国际科技园。
到科技园不久的一个晚上,时任中心主任给我们全体员工上了一堂课,讲“晶圆”。讲晶圆的材料工艺和尺寸用途,它同未来的关系及同我们园子的关系,我们这些不同岗位与年纪的员工竟然全都听懂了。这一晚,令我对科技创新的格局大开眼界,对科技园人的专业服务精神大为折服,被国企这种上下同欲的赤诚深深感染。无形中,这为我后来建立“业财融合”和“服务制胜”自觉性奠定了基石。
在公司的培养和支持下,我先后参加了上海交大企业并购与融资研修,工业园区和以色列官方组织的科技孵化器培训,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EMPA项目等,并多次赴境外学府和机构,学习研究创新建设和发展中好的机制与经验。
持续的学习与实践,让我从单纯的会计走向管理,并逐步建立战略和资本的眼光。
虞正:作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杰出校友代表,您认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带给您的最宝贵财富是什么?
颜永萍:
精神家园。上次校友基金会负责人傅老师问我,用一个字形容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你用哪个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家。自从在SNAI读了书,我几乎不再有专业上的任何畏惧了。因为我有家,家里有家长,家里有兄弟,家里啥都有。重要的是,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家里欢迎我。
虞正:面向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未来,您会有焦虑和恐惧感吗?您是如何看待和面对不确定的?
颜永萍:
喜欢做饭的人不焦虑。饭在碗里、米在锅里、稻在地里,没有什么不确定的。
在我看来,职业追求中永不满足和人生旅程中时时知足是完全不矛盾的。个体的渺小和个体能接收到的爱的广博是完全不矛盾的。专业的严谨和胸怀的多元是完全不矛盾的。魂萦准则的锱铢必较和梦绕诗歌的八千云月是完全不矛盾的。
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中会遇见很多人很多事,变化与参差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精彩。
嘉宾简介
颜永萍,香港中文大学专业会计硕士、优秀毕业生;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理财师、高级会计师;现任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导师。
点击这里,阅读微信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