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东滨州全力推动审计发现问题真整改、真销号
作者 吕增祥 张瑞杰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审计局持续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健全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深化整改工作贯通协调,构建审计整改新格局,实现审计查出问题全过程动态管理,审计整改成效不断提升。审计整改体系建设纳入重要改革创新事项,在全省审计整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省审计厅主要领导对滨州审计整改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做出重要批示,《山东政务信息》《山东审计简报》《滨州日报》等对滨州有关做法进行专题报道。
突出政治导向,以更高的站位压实整改责任。滨州市委审计委员会坚持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发展,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探索建立审计整改新模式。一是在市委审计委员会议上,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汇报,制定审计整改制度,研究审计查出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审议审计整改情况报告,提出工作要求。二是创新建立人大审计整改询问机制,市政府在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时,首次开展审计查出问题整改专题询问工作,对财政局、卫健委等13个部门进行了询问,涉及资金20.41亿元,问题全部整改到位。
健全整改机制,以更规范的体系深化整改质效。一是市委审计委员会制定《关于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健全领导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夯实责任落实、完善报告机制、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健全问责机制等7个方面建立工作机制,推动审计整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印发《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办法》,通过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当面送交重要问题责任清单,进行专项提醒谈话等,进一步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严格履行经济责任、及时落实审计结果和整改存在的问题。三是制定《滨州市审计局审计整改工作规程》,实行审计整改告知书和审计整改承诺书制度,要求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审计整改承诺书》,对整改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压实整改主体责任;建立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台账,对问题整改情况落实清单销号制度。今年已建立审计整改台账71个,审计查出问题923个,问题销号877个,整改率95%,整改金额75.36亿元,促进出台完善制度165项。
实施闭环管理,以更优化的模式重塑整改流程。滨州市抓好审前审中审后三个环节,持续推进“全程改”审计管理模式。一是推进关口前移,在立项和审计进点前就对审计整改作出预判,不断完善查问题和促整改、治已病和防未病、治当下和管长远的关系,增强审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二是审计实施过程中,坚持边审边改。审计发现问题后,及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督促立查立改、立行立改,实现“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升”,提高审计整改时效性。三是对审计后未整改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建立审计整改工作台账,动态管理被审计单位整改进度,落实审计整改“对账销号”制度,做到“整改一个、核实一个、销号一个”。
强化统筹协作,以更强的监督合力推动审计整改。建立审计整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办公室、市纪委监委机关、市财政局等17个部门组成,统筹协调审计整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工作安排,分解落实审计整改任务,督促检查审计整改工作。充分发挥纪审协作、巡审联动等机制作用,推动多部门共同参与审计整改,形成行动同向、步调统一、成果共享的审计整改“一盘棋”工作格局。对整改不力单位,通过下发督办函、约谈整改责任人、提请市委市政府督查机构督查、移送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追责问责等方式,不断强化审计整改工作,形成齐抓共管、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
聚焦成果转化,以更实的结果运用提升整改效能。落实并完善信息沟通、线索移交、措施配合、成果共享工作机制,市纪委监委将查处审计移送问题线索作为重要工作;市委巡察办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巡察重点内容;将被审计单位对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将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作为减分事项纳入党建和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审计整改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切实将审计整改成果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达到以审促改、以改促治的目的。
延伸阅读:
北京人大财经办赴石景山区监督审计整改
晋江市水利局持续推进局长经责审计整改
北海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