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俊洁 杨友
近年来,十堰市审计局紧盯省委赋予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新定位,找准审计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聚焦改革发展、守水护水、民生焦点、风险防范,以高质量审计赋能十堰节点之为。
一是聚焦改革发展。创新“1+N”财政审计,在本级预算执行中嵌入非税征管、政府债务、资产管理等审计项目,重点揭示财政收支可持续性、政府债务风险、财源建设成效等问题,有效服务财政建设。服务重点产业发展,聚焦十堰“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体系,推动解决产业发展难题。推动国企转型升级,提出的审计建议成为国企改革的具体工作措施。如,在武当山机场审计中,提出市县共担机制的审计建议,被批示采纳,提升了机场通达能力。促进行业系统规范管理,实现县市区公检法、教育、医疗等行业的经责审计全覆盖,提出了系统治理的审计建议,得到了市领导肯定。
二是聚焦守水护水。落实“五审护卫十堰绿”要求,坚决做到保水护水工作在哪里,审计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做好绿色审计文章。《中国审计报》4次报道十堰审计保水护水工作,自然资源审计工作被市委推荐参评“湖北改革奖”。构建全覆盖生态环保监督体系,完成20多个生态专项审计调查,防范化解生态领域风险隐患。创新编制自然资源评价体系,客观量化领导干部履职成效,中办国办印发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十堰元素。建立常态化人大报告机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本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获得高票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出台意见将报告有关工作制度化、长效化。
三是聚焦民生焦点。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开展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福彩基金、捐赠款物、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审计项目,重点关注弱势群体保障情况,推动市政府出台9项制度办法,2次普调救助补助标准,惠及全市21万困难群众。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就业政策落实审计,实现城区重点高中、三甲医院审计全覆盖,跟踪“民生十大实事”推进情况,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解决老百姓关心关注的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用审计“力度”呵护民生“温度”。
四是聚焦风险防范。紧盯履职尽责,系统分析近年来领导干部经责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和上级巡视、督查等多发易发问题,制发领导干部履责风险提示清单,助推领导干部依法履职。紧盯科学决策,制发EPC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易发问题提示,供县市区党委政府对照参考,防范投资风险。紧盯经济风险,摸清地方债务、招商引资审计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向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制发风险提示和案例汇编,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和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延伸阅读:
淮安市强化科技强审不断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竹溪出台国企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