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证监会重拳出击,打击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亿元级罚单频现。近日,中国证监会对*ST东通涉嫌定期报告等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拟对上市公司罚款2.29亿元,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因信息披露违法、欺诈发行债券等,亿利洁能、其控股股东及时任董事长等多名高管累计被罚约3.41亿元。
财务会计信息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内容真不真、质量高不高,直接关系着资本市场稳定,关系着经营主体发展,更关系着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财务造假是侵蚀市场根基的“毒瘤”,扭曲了资源配置的信号,践踏了市场公平的基石,最终损害的是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是证券监管执法一以贯之的重点。2024年,中国证监会通过年报审阅、现场检查、舆情监测、投诉举报、大数据建模分析等多元化渠道发现财务造假线索,查办相关案件128件,重点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第三方配合造假等违法行为。证券监管部门坚决打击财务造假,维护健康、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零容忍”没有停留在口号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持续“严监严管”,已有多家公司被行政处罚,其中,5家公司收到过亿元罚单,均和财务造假相关。随着财务造假打击力度加大,财务造假强制退市概率大幅提升。公开报道显示,今年以来,已经有十余家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触及(或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指标,创历年新高。
对财务造假行为必须出重拳、用重典。近期的一系列监管行动呈现出显著的新特征:一是“严”字当头,处罚力度空前,不仅对造假公司重罚,更强调对“关键少数”的精准追责,让“首恶”付出沉重代价;二是协同发力,构建立体追责体系,行政、民事、刑事惩戒相互衔接,综合运用监管措施、行政处罚、市场禁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等多种手段,形成有效震慑;三是透明执法,强化警示效应,及时公开执法情况,释放出清晰的监管信号,让市场各方明确预期。
证券监管部门坚持“追首恶”“打帮凶”并重原则,对“帮凶”全方位追责。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已多次针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追责。例如,在越博动力公司案中,中国证监会除拟对上市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相关董监高等造假责任人依法严惩外,还拟对两名配合造假主体一并严肃追责,对两位协助造假者分别作出200万元、30万元的罚款。中国证监会在案件通报中明确表示,第三方主体配合、串通上市公司实施造假,双方乃至多方形成利益链、“生态圈”,是近年来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的新特点,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且严重污染市场生态,必须予以严厉打击。这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配合造假的第三方同样难逃追责。这一导向不仅会影响市场主体对自身法律风险的认知,也促使中介机构在执业中更加重视甄别潜在“帮凶”行为。
铲除财务造假毒瘤,需要构建长效机制。首先,要持续完善制度供给,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确保其勤勉尽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能够得逞,往往与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乃至同流合污有关。其次,要充分利用科技赋能监管。近年来的诸多案例表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法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隐蔽,科技支持作用愈发凸显。这就需要监管部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财务数据异常进行智能识别、精准预警。再次,要畅通民事赔偿渠道,大幅提高造假成本。最后,要强化跨部门协作,加大行刑衔接力度,对构成犯罪的造假行为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彻底打破违法者侥幸心理。
监管部门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铲除财务造假毒瘤,是维护资本市场“三公”的必选项。随着法治供给的持续强化、立体追责体系日益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持续完善,一个更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必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为投资者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延伸阅读:
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全面"亮剑"
证监会查处东方通严重财务造假
三大新态势凸显监管加码打击财务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