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财务舞弊观察
编者按
  多年以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一直存在。造成财务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社会诚信文化缺失、财务造假机制系统化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规则性失真且执行效率不高等,都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产生的根源。对频发的财务造假案,防范治理财务造假行为,内控建设、外部审计和政府监管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资本市场上的造假、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也让投资者愤慨。3月11日,证监会披露了对6宗案件作出的行政处罚。而过去十五年来,证监会累计发出了近千张“罚单”(785道《行政处罚决定书》和174份“市场禁入”决定),财务造假因违规成本低成A股第一大“忽悠”。
财务舞弊面面观
  • 借壳方康华农业财务造假步森股份遭处罚

    步森股份公告称,收到了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2014年8月,步森股份披露了重组对象康华农业2011年至2014年4月30日期间主要财务数据,康华农业资产和营业收入存在虚假记载。鉴于步森股份主动申请撤回重大资产重组申请文件,导致康华农业未能借壳上市成功,且步森股份及相关责任人员积极配合调查工作。[详细]

  • 亚太实业长期造假 证监会揭利润操控术

    梳理几起造假案例,隐瞒关联交易、存货造假、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定费用等是上市公司利润舞弊的常见手段。比如南纺股份通过少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虚增利润,亚太实业通过不计提减值准备,同样达到了虚增利润的效果。而在所有的造假手段中,关联交易是最常见的一种。[详细]

  • 欲核销1486笔应付款 山水文化遭三连问

    2015年的最后一日,山水文化发布公告称,欲核销1486笔应付账款,此举将增加公司2015年度净利润1301.74万元。记者注意到,这些款项均是上市公司欠下的陈年旧账,大部分距今超过10年。公司拟借此举增加净利润的做法也引来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上证所为此接连发出3道问询函。[详细]

  • 金亚科技自曝多项财务造假

    金亚科技(300028)发布了两则公告,一份是公司自去年6月开始停牌自查的自查结果报告,另一份则是公司要继续停牌的公告及董事会决议公告,虽然金亚科技曾在去年8月发布过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但是这份自查报告中涉嫌的财务造假还是让市场再次触目惊心。[详细]

  • 太化股份涉嫌虚增营收11亿

    1月28日,上市公司太化股份发布公告称,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晋国资评价函(2016)48号通知中有涉及公司贸易收入疑存虚增事项,公司将与有关部门或机构尽快核实。而据后续披露的补充内容,通知显示的公司虚拟贸易虚增收入金额高达11.47亿元。[详细]

  • 连续4年违规调减年度损益*ST舜船遭通报

    经深交所查明,*ST舜船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年度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ST舜船对以前年度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船舶销售和不符合预付账款性质的长账龄项挂错误进行更正,并追溯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分别调减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净利润3249.14万元、120.44万元、3441.06万元、2745.90万元,调整后上述会计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8252.25万元、21979.75万元、4626.01万元和9608.94万元,调减幅度分别为17.80%、0.55%、74.38%和28.58%。[详细]

行业监管在行动
  • 证监会15年开近千张罚单警示A股

    资本市场上的造假、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也让投资者愤慨。3月11日,证监会披露了对6宗案件作出的行政处罚。而过去十五年来,证监会累计发出了近千张“罚单”(785道《行政处罚决定书》和174份“市场禁入”决定),财务造假因违规成本低成A股第一大“忽悠”。[详细]

  • A股造假难见审计征兆 监管层着眼独立性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饱受诟病,证监会对这类行为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大。 梳理证监会开出的罚单发现,2015年以来,仅对财务造假这一劣迹,证监会便对10家上市公司开出罚单,其中每张罚单里还有涉事高管、独立董事等的处罚。在证监会查实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有些审计机构因为难逃责任而被处罚。[详细]

  • 财政部证监会:暂停利安达承接证券业务

    利安达因在执行审计业务中未能勤勉尽责,分别于2014年2月、2015年11月、2016年2月受到行政处罚。财政部、证监会决定责令利安达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承接新的证券业务,限期整改并提交书面整改报告。在整改和接受核查期间,利安达不得承接新的证券业务,首席合伙人、审计业务主管合伙人和质量控制主管合伙人不得离职、办理退伙或转所手续。[详细]

  • 93份年报问询函揭秘:交易所在问什么?

    今年,沪深交易所公开披露上市公司年报问询函已经常态化。截至5月5日,今年沪深交易所共发布93份年报问询函。未来这一数字还有望继续增加。在被追问的主要问题中,信息披露不一致、关联交易未明确、财务报告出乌龙等均被提及,传递出交易所监管新动向。[详细]

  • 72家年报遭问询:监管业绩 批评花式笔误

    随着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期接近尾声,监管机构对年报的事后审查也将进入重点监管阶段。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6日,共有72家上市公司收到了来自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问询函这个机制目前还处于新兴阶段,部分上市公司还没有完全重视这种新的信披监管措施。由于监管层对于信披并没有强制执法权,但问询函这种形式其实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被发问询函说明上市公司存在信披不完全的迹象,就会引发市场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可能会对二级市场的价格产生很大影响。[详细]

  • 证监会立案稽查六家审计和评估机构

    根据证监会日常监管部门及交易所对从事证券业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机构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管发现移交的涉嫌执业违法线索,证监会稽查部门近日决定对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瑞华会计师事务所、银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辽宁元正资产评估有限公司、中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立案调查的行政执法程序。这是证监会首次集中专门对审计、评估机构部署开展稽查执法行动。[详细]

  • 开元评估公司踩雷证监会开40万罚单

    经证监会调查,开元评估公司对海域使用权评估的假设不合理。同时,开元评估公司在评估时存在未勤勉尽责行为,导致出具的评估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据此,证监会责令开元评估公司改正违法行为,没收两次评估业务收入共20万元,并处以40万元罚款;对孟庆民、张革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5万元罚款。[详细]

行业评论
  • 遏制造假也该有三不警戒机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已成损害市场公信力的毒瘤。之所以形成这种情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造假违法成本太低,没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对被称为“造假帮凶”的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该怎么办?在笔者看来,如果将反腐的“三不”引用于用法律和制度惩治和遏制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充当“造假帮凶”,则“造假帮凶”的问题是不难得到较好解决的。[详细]

  • 透析103份年报

    据统计,沪深两市共有6家公司的2015年财报被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议报告,有16家公司被出具带“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另有81家公司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上述“非标”审计报告共计103份。除财务报告,在内控报告方面,还有多家上市公司收到了“否定意见”审计报告。“非标”意见往往出现在经营情况不佳、处于亏损状态和资产质量较差的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同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官司缠身、或存在违规担保等负面问题的,也更可能收到“非标”审计报告。[详细]

  • 零成本的财务造假何时休

    要想杜绝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就应该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并且对造假严重的几家公司做出退市处理,因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最担心的就是被踢出A股市场。而这样,也就打通了上市公司的“进出机制”。目前的A股制度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并不完善,而IPO的进入则相对很快,造成了严重的不对等。同时,造成了市场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依靠财务造假在A股市场生存的“蛀虫们”而言,退市或是它们最好的归宿。当处罚力度大幅提升之后,上市公司才可能由动歪脑筋想财务造假转到踏实经营改善公司业绩上来,如此而言,A股的投资者才能真正得到实惠。[详细]

  • 防范治理财务造假内控注会双管齐下

    近期,我国证券市场起伏跌宕,而风神股份、舜天船舶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更触痛了公众已经十分敏感的神经。在证券市场当中,“财务出了问题并非一定是财务的问题”是句看似矛盾却符合实情的描述。对频发的财务造假案,业内人士表示,防范治理财务造假行为,内控建设、外部审计和政府监管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详细]

  • 32家被罚均未超60万 违法成本低频造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成为损害监管层公信力的毒瘤。”1月30日,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究其原因,在于违法成本太低,没起到应有的威慑作用。”而多位律师和审计师告诉记者,目前能定性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唯一依据为证监会的调查结果,“之前即使有证据都不让立案。现在现在最高法院说可以立案,但还没有实操过。”[详细]

  • 上市公司业绩造假遭查 处罚力度引争议

    针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行为,证监会频频开出高额罚单,但上市公司的违法成本有限。受到资本市场大环境影响,以及各方资金炒作,查实财务"黑天鹅"的上市公司反而吸引了更多的资金。2012年财务造假大案万福生科,在重罚之后,随着今年行情走高,股价翻倍。一位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谈到:“《证券法》仅赋予了证监局顶格60万元的罚款力度。比起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打击财务舞弊更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制定市场规则。[详细]

  • 非上市公司造假也应受到惩处

    在注册制没有全面铺开之前,一些非上市公司为了上市以分羹,不惜代价“借壳上市”,在此背景之下,一些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价值凸显。加上几乎没有任何违规成本,一些非上市公司不惜包装粉饰业绩、虚报财务数据、虚增营业收入,以至于“借壳上市”行为大行其道,其对市场所造成的危害日渐凸显。 无论上市公司与否,包装粉饰业绩,即为赤裸裸的财务造假行为。监管部门在作出相关处罚时,严惩才是应有之义,不应有回旋的余地,更不能因为是非上市公司而对其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详细]

  • 金亚科技如何玩转资本游戏和财务造假

    2015年6月4日,金亚科技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证券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此后,金亚科技股价连续三日跌停。6月9日,公司称因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幅偏离值超过20%,为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公司对相关事项进行必要的核查,待公司完成核查工作并披露核查结果后申请复牌。这一自查长达半年。直到上周才有结果:金亚科技在1月18日发布的自查报告中承认财务造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