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职场故事正文
 

外企的“跳槽一族”(2)

来源:FT中文网   发布时间:2006-09-04  作者:魏城   编辑:janny

阅读:9291  打印   RSS 字号:||

“外企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员工的归属感比较弱。”程越说话音量不高,我得尽量凑近他,才能在食客纷杂的交谈声和杯盏声中分辨出他的声音:“我的工作压力很大。IT业不养老,我们公司的同事基本上都是我这个岁数。我们都是合同制,两年一续。我倒不太担心被炒鱿鱼,因为我工作很卖力,老板一般也不会这么做。炒鱿鱼对员工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可以拿一笔钱,然后换家公司继续做。但对老板来说,更糟的是员工跳槽。”

程越大学毕业后刚刚工作了五年,就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你这么年轻,跳槽就这么频繁!”我惊讶地说。

“我这不算频繁,还有比我更频繁的呢!在外企的圈子里,据我所知,有人一年一跳,还有的人干了几个月就换公司了。跳槽的原因很多,有人是为了更高的薪酬,有人是为了更好的职业晋升前景。”程越淡然地说。

国际猎头公司的调查结果,似乎证实了程越的话。

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 Human Resource nsulting)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自去年以来,中国54%的企业(多为跨国公司)表示专业员工的离职率有所上升,而42%的企业表示支持部门人员的离职率上升了;25至35岁员工的平均任职期,已从2004年的平均3至5年,降至2005年的仅1至2年,而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争夺对象;结果,更替员工的平均成本达到了员工年薪的25%至50%,而考虑到招聘机构费用、面试时间以及职位空缺期间减少的销售额,雇主面临的成本可能超过资深员工年薪的两倍。

秦信阳(化名)也换了三份工作,一份国企,两份外企,不同的是,他在如今效劳的这家德国公司重庆分公司干了六年,而且目前没有再跳槽的打算,原因大概是:他早已过了跨国公司争夺的热门人才的年龄上限──35岁。


  对不起,我不得不再次使用化名。这次去中国采访中产阶级,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要求不透露姓名的采访对象,竟然主要来自理应比较自由、宽松的西方在华企业。原因何在,我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想透。

我采访秦信阳的那一天,是个星期六,他在家休息,但他的神态和口气,仍然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我工作压力大,不是一般的大,非常大。”

不过,秦信阳感受到的压力,并不像欧阳平那样来自超时工作,而是来自中国国内同业对手的竞争。“我负责公司在中国西南、华中地区的产品销售,但现在生意很难做,中国国内企业以非常低的成本和非常低的价格,与我们抢生意,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老板的感受到的压力也很大,但他把压力又转嫁到我们身上。”

 高端白领,求大于供?

既然外企有那么多不如意之处,为什么中国人仍然趋之若鹜呢?

中国著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智联招聘”在2004年进行了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结果发现,尽管有人对外企的工作压力、职业风险感到担心,但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在外企中谋得一份工作。调查人员认为,外企的诱人之处,除了外企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发展机制之外,最重要的是外企的高薪。

秦信阳198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化工企业工作,他仍然记得他领的第一个月工资的数额──83元;10年后,他在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工作时的月薪将近两千元,收入涨了20多倍;如今,他在这家德国公司的每月平均收入(薪水加奖金)将近一万元人民币,是88年刚参加工作时的100多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外企 跳槽 职场 的新闻 关于 外企 跳槽 职场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