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我现在在职业发展的什么阶段)
这一点比较简单,对于那些职业还没有或是刚刚起步的人来说,如果没有能够弄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一些通用能力的培养可能更适合一些,之如英语和电脑。而对于已经在职场上小有建树或者即将达到某些阶段GLASS CEILING的经理人而言,就要学会用产品生命周期这一工具结合波士顿模型来衡量计划未来的发展了(具体内容可以在以后详细展开)。他们可以选择作复合型人才,比如财务与法律相结合,也可以考虑朝管理方向深入,MBA或是EMBA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此顺便提醒一些准备考MBA的年轻人,如果工作中尚未接触到管理这一层面,我个人的建议是不要急于去读MBA,否则知识的消化,案例的理解,沟通能力的圆融都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When(什么时候考?)
其实很羡慕那些在校大学生,他们有很多可以自己把握的时间用于学习,而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向我一样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的人来说,在什么时候考的确是个大难题。常常有人在视野社区的职业规划版面提及是否有必要辞职准备考试,上进心令人感叹不已,然而问题却并不是这样简单。我个人的见解是:
1. 如果正踏在适合自己发展的正轨上,那一般情况下,应当在工作中学习,而不是轻易离开自己所喜欢的工作。要知道,企业作为利益驱动,总是希望能够找到那些可以马上上手的员工(是不是经常在广告中看到HANDS ON?), 而不是一个只图自己个人发展的利己主义者,所以经验和能力往往比证书值钱得多。
2. 即便现在的工作不符合自己个性和长远发展,那么,也不要轻易放弃工作,要做好权衡利弊的分析。比如如果辞职后考试通过,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概率有多少?万一没有通过而且又没有找到工作(甚至是不喜欢的),那么我是否承受得起,自己的退路在哪里?只有想明白这些,做好最坏的打算,才能够毅然决然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虽然说四十岁之前不要怕,四十岁之后不要悔,但是作财务管理的人,总得有点项目评估的概念吧?笑。
3. 时间是挤出来的,学习一点时间管理的知识对于准备考试和自己的工作都是法简效宏的事。每天给自己一个按照重要性程度排列的任务清单依次完成,充分利用片断时间,每天总能够有一点进步。我的专业证书和MBA入学考试都是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准备的,很多朋友也和我一样,所以没有必要砸船毁灶作出背水一战的模样,那样除了给别人看姿态,只是无谓地给自己增加麻烦。
以上结合自己的经验,简要地将职业发展和资格考试结合在一起作一些分析,供朋友们参考,如果看完后对时兴的考证热能有些新的理解,对自己个人生涯设计有所启迪,我将荣幸之极。也可以通过视野社区――职业规划版面和电子邮件(yangjc@)和我交流。
本文首发在中国会计视野电子杂志第1期。
作者介绍:
现在某跨国公司从事财务分析工作,曾先后在PWC、汉高、KPMG从事审计或财会工作。曾担任视野社区――职业规划版面版主。
作者版权声明:
A 级推荐转载授权: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中国会计视野作为此作品版权的独占代理人。在撤销本委托之前,我不再将此作品投给其他媒体,有关此作品发表和转载等任何事宜,由中国会计视野全权负责。未经中国会计视野转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其他媒体采用记录:
在本文基础上,2002年第10期《财务与会计》杂志以《我的职业规划观》发表;2004年11月,《人才市场报》再次就该问题采访作者并记者撰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