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而开展工作。
二是财务准则咨询委员会。包括30名委员,他们的背景各不相同,在社会各界均属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参加会计不计报酬。咨询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向准则委员会提供意见。
三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包括7名全职受薪委员,任期5年,委员必须放弃与所有利益团体的关系。接受前会计程序委员会和会计原则委员会的教训,会计准则委员会决定采用一个更开放、民主、能容纳各种意见的制定准则的程序,以确保准则的制定考虑到各利益团体的意见。截至1998年5月,委员会总共发布了131份准则公告。
二、启示
通过回顾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推动会计准则制定的原动力来自于投资者,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成为会计准则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原因是当投资者没有其他渠道得到企业的财务信息时,财务报表便成为他们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此投资者希望有准则来规范企业对经济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以便可以比较不同时期、不同企业之间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投资者的基本信息需要是一样的,但制定准则的主体和程序在中美两国却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由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准则;在美国,负责制定会计准则的是一个代表各利益团体的民间组织,虽然证监会在特别情况会插手干预,但在过去几十年只发生了几次。两国的差异可以说是源于不同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不一样,专业团体的历史和影响力相关悬殊,以及公众对证券市场运作的认识深浅不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会计信息在国家经济计划中有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预测、征纳国家税收上,更是起着极重要的作用。从这方面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财政部需要直接控制会计准则的制定。
由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的另一个好处是准则可以迅速出台。最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证券市场日趋繁荣。为了保障投资者利益,确保社会安定,会计准则必须尽快出台,以防止企业利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任意调整财务报表数字,达到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目的。如果采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充分咨询制订程序,恐难解我国当前之渴。当然,在一段短时间内颁布数十个会计准则也有它的弊端。因为如果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它们并不切合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需要修改的准则数目大,则必定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令财务报表编制者和使用者增加成本。所以,虽然美国式的准则制定程序并不定适合我国,但财政部在编制准则前应与企业、会计审计职业界和报表使用者充分沟通,了解实施准则后可能遇到的难题和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要求,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应积极开展研究,向财政部提供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如美国会计学会在60年代出版的研究论著《基本会计理论说明》指出,财务报表的最重要作用便是其有用性,即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这一论著对后来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毫无疑问,中国会计学术界也一定能在这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从过去数年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看,我国会计界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会计准则的实施还有赖于其他相关组织和改革的配套;已经出台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与会计人员过去所学的会计概念有较大区别等。所以,当务之急是向学生传授这些接近国际惯例的会计概念和方法;对长期从事会计实务的从业人员、会计师和政府人员进行后续教育,使他们摆脱过去的行业会计模式的影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