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某知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刘朋(化名)找到了一份文字工作。他2001年从原单位辞职后,就一直参加职业培训,拿到了4个职业资格证书。但这些技能都没有成为他进入高薪职业的“门票”。他有些后悔地说:“迷信职业技能,盲目参加培训,结果充了电无处放电,真是得不偿失。”
刘朋1998年大学毕业,之后到一所民办学校当老师。2001年,他看到一则广告称,拿到一种计算机证书后,可以100%就业,月薪数千元。急于改变境况的他,毅然辞职参加了全日制的培训。没有多少基础的他经过艰苦努力,一年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职业资格证书。找工作时他才发现,此类人才早已饱和,而且他不是科班出身,最后没有进入IT行业。不肯“低就”的他,又转而参加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半年后又拿到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后来,刘朋又去参加了策划师的培训和商务咨询师的培训。
4年来,刘朋花光了工作以来所有的积蓄,终于拿到4个资格证书。但在找工作时,由于各个证书间并不关联,他并没有找到一个很适合自己的工作。最后,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文字工作,4个职业资格证书都没有派上用场。
和刘朋不同的是,天桥区某公司的张先生得益于职业培训。大学毕业后,会计专业毕业的他到一家公司当了一名会计。他先后参加了几次会计职业培训,最后考出了注册会计师资格,并且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工作3年后,由于业务精通,他升任了会计科长。他把自己很快得到提升的原因归结为参加职业培训。他认为,参加职业培训应该立足于本职工作,不要学习用不到的东西。
据一位多年从事培训业的人士介绍,职业培训项目越来越多。据粗略估计,目前职业资格大概有上百种,全国职业培训的年收入达上百亿元。同时,据一项针对英语培训的调查显示,70%是无效培训,只有30%才是真正的有效培训。
山东师范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认为,学一门技术作为保障成为很多都市“白领”的选择。这种做法体现了忧患意识,也提高了参加培训者的素质,是一件好事。但目前很多年轻人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盲目参加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结果大都是浅尝辄止,派不上用场。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一门职业技能可能在三五年内就过时。因此,他呼吁,年轻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参加培训,不要盲目参加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