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办法就是将知识拼起来”,他笑。回想起来,他觉得他做的最为成功的一点是“把最难的事情最先做出来”。在人生过程中,他先将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先将最大的石头放进杯子里。学习让他拥有了更多的人生砝码。
张平,某房地产公司主管财务的常务副总。自称是典型“会计人”气质的他,一直在思考中前进。他说,一个人要想让职业取得成功,就应该想清楚,他想去做什么,他适合做什么,他正在做什么。
“磨刀不误砍柴工”
张平是那种典型的“会计人”,虽然有段时间,很多人觉得他有点“不务正业”。不过在他看来,所有付出过的努力都会有结果,他也从来没有后悔过他的付出和努力。
大学期间,他的成绩平平,社会活动也只是点缀而已,并不出色。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未来的职业方向在哪里?他想了又想,贫乏的想象力惟一能描述的,就是一个大办公室里坐着一群中年妇女,时而工作,时而唠叨家长里短——这就是他在父母单位里所获得的对“会计”的全部印象。一想到他一个小伙子要坐进这个群体里,他就觉得非常别扭。
临毕业前,别人在忙着找工作的时候,张平开始熬夜学习。“四大”来了,他没有去;中小事务所来了,他也缺席。周围人警告他,工作的好机会不多,他笑笑地回一句,“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于是,等到毕业,他都没有找到工作,或者说,他一直就没有找工作。
他一边在一个小公司打工,一边开始从未有过的努力学习。两年时间里,他拿到了注册会计师、律师和注册
税务师三个证书。
牛人!他以前的同学拍着他的肩膀笑。他咧咧嘴,说,好歹没有高考苦,还行。
接下来的一年,他换了三个会计师事务所。每一个都没有呆长。张平有点丧失自信了。他知道,这是因为他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不够踏实的缘故。他有点苦恼,是不是他的性格不适合做这一行?
他决定试一试别的方向。生命给你关闭一扇门的话,它必然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不过张平没有想到,这另外一扇门原来是律师。
这次是他主动迈出了这一步,因为好奇,也因为还年轻,不怕负担。他开始像拉保险一样,到处拉案子。虽然因为资历和经验不足,拉到的案子不多,收入不够高,但是他开始建立了很多稳定的客户关系。
以前矜持和内向的性格完全消失,现在的张平,变成了一个“自来熟”。只要和他交谈10分钟,他坦率而诚恳的态度,会让你说出很多心里话。
半年后,他应邀去一个客户的地产公司担任财务主管,兼任法律顾问。虽然公司小,工作可相当繁杂,但有这半年“厚脸皮”工作经验垫底,他不懂就问,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关系处理得也相当好。有一次因为机缘巧合,还帮公司拉来一笔三千万的资金。公司给了他一大笔奖金,还将他提拔为财务总监。
他对这里的工作非常满意。因为他参加过注册会计师考试,还拥有律师证,时常为公司的事务做咨询,因此,也参与了公司大部分项目的操作和运转。
这段时间里,他基本上完全弄懂了房地产行业的操作手段和运转情况。
其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很好,楼盘一个接一个地开发,每开一个楼盘就能挣到大把大把的钱,公司的总经理还扬言要开发别墅项目。张平却觉得,公司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他多次建议公司在投资之前做好投资分析,建议公司实施预算管理。但是热衷于挣钱的总经理否决了他的意见。在一次关键性的会议上,总经理决定拿出公司全部家底的2/3开发一个小型别墅项目。张平一再反对,告诉总经理公司的负债率太高,财务状况脆弱,很容易挡不住政策的微小变动或者流言的袭击,很可能会有不利因素出现。
最终的结果不幸被他言中,在这次失败的投资之后公司最终难逃破产的厄运。焦头烂额的总经理后来一直后悔地对他说,早知道,我就听你的话了。张平却说,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财务知识的话,即使再来一次,你也不会听我的建议。
经此一役,张平发现,仅仅做一个财务总监,很多时候是无法左右公司运转的。他发现,不是财务知识没有用,而是财务没有最终决策权。他所担任的财务总监,只扮演了参谋管理者的角色,始终未曾起到主导作用。从公司的角度来看,他始终是一个配角而非主角。
经过咨询职业分析师,他也认识到,要想使财务专业知识和他掌控的财务信息发挥作用,他就需要改变原本的配角地位,亲自参与并掌握公司的管理。他的职业方向应该有所调整。分析师还建议他去研读相关课程,注重增强自己的管理能力。
为了弥补自己缺少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遗憾,张平花了半年的时间,自费上了一个密集型的管理课程。
第二年,张平应聘去一家新建立的房地产公司担任常务副总,主管财务、法务、销售和办公室。由于之前在地产公司工作的丰富经验,他给公司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而且成功规避了很多诉讼风险。
在张平看来,一个人要想让职业取得成功,就应该想清楚,他想去做什么,他适合做什么,他正在做什么。
他说,想好这三个问题,就会对自身的处境有所了解。思索会帮助一个人处理好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