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求职参考正文
 

大学毕业生求职四不要(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06-06-07  作者:待查   编辑:ycy

阅读:4371  打印   RSS 字号:||
  经济学分析
  求职的“机会成本”与“有限理性”
  市场经济下的自主择业,其优越性在于求职者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实现了自我,但残酷性就在于必须经历求职的苦海。用经济学的语言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事实上,求职过程实际上是两种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双方都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务。这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正的求职过程和就业方式。可以说,自主择业的代价就是失业。这也是任何就业措施,任何政府都无法改变的规律。
  根据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毕业生要求的专业对口,向往好的地区、待遇和职务等,都是高投入要求高回报的理性之举,无可非议。但同时,这种理性却是有限的。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卡尼曼早已指出,人们作决策时,并不能看到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只是在自己的存量知识中,选用某种容易评价的、现实的、显而易见的、直观的,眼前的线索或标准来进行决策。由于存量知识的有限性,再加上只对时点上的东西进行判断,从而忽视了时段,所以,看似理性,其实却是有限的。
  好的地区、单位、职务、待遇,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评判的线索(标准),但它们并不能让大学生理性地判断出这些地区、单位、职务、待遇的真正价值。决策线索的简易性,再加上信息的非完全对称性和对时段的忽视,使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作出的选择都是有限理性的选择。也就是说,任何人的判断和选择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准确、圆满和理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90%与10%,谁多?谁少?一般认为90%多,10%少。但是,如果说的是1000元的90%和10000元的10%,那么又是谁多谁少呢?
  总之,在求职过程中面临选择时,一定要把握自己理性的有限性。理性的诉求没有错,但理性的有限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时时检讨自己决策线索的简易性,更要避免的是用一种简易线索代替另一种简易线索,而自己还认为自己是完全理性的。
专家支招
  求职别怕谈钱
  北京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方伟认为,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作为毕业生,当务之急是从现实出发,先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一切从实际出发,摆脱“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高不能低不就”的思想,走出“一步定终身”的误区。毕业生就业力应该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求职或者称其为生存能力。毕业生一定要尽快发现自己具有的区别于他人优势的能力所在,只有显示区别,才能拉开距离。
  针对“不敢,不能,不会”谈薪水的问题,方主任认为,讨论薪酬是面试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毕业生躲闪这个问题,那么损失的将是你自己。所以一定要问清楚自己的薪水、福利包括休假是否有双薪等。自己的权益只有自己来维护。
  面试时,毕业生应该避免一开始就谈论薪资,因为这需要在面试中积累对面试官的了解,也需要对单位和职务有一定的认识。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毕业生必须清楚这一职务在社会上给薪的最高上限是多少。一个合理的、诚恳的薪金要求是双方达成意向的重要基础。
  事实上,一个职务的报酬并不只体现在薪水上。如果双方存在较大分歧,还可以从其他福利等方面入手来增加谈判的筹码,比如提高年终奖金比例等等。
  此外对毕业生而言,弹性的上下班时间、休假、培训的机会等,虽然不是直接的薪资报酬,但也绝对不能忽略。
当事人语  找工作中的“四不要”
  1.不要在乎单位的性质,只要觉得有前途,就可以考虑。
  2.不要太早给自己定位,因为现在社会变化很快,谁都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做什么,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你会找到更合适的工作。
  3.不要羡慕别人,不要盲目地把自己和别人比,做最好的自己。
  4.不要抱着名校情结不放,这样会害了自己。事实上,名校学生大部分一直是幸福宝宝,等到毕业的时候才开始接受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挫折和拼命,而这跟别人比起来已经晚了很多。
上一页 1 2
更多关于 大学毕业生求职四不要 的新闻 关于 大学毕业生求职四不要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