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总会计师陈国钢(2) |
来源:新理财
发布时间:2006-08-03
作者:张若丹
编辑:janny |
从偶然走向必然——专访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总会计师陈国钢 |
新:这就是您建立的“三统一、一体系”集团公司大财务管理体系中的“资金管理统一”,另两个统一——“会计核算统一、财务人员管理统一”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陈:原来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薪酬激励体系都是由各经营单位说了算,现在全部统一到总公司。我们财务综合部的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全部财务人员,由集团统一评价。理论上、系统上管理近900个财务人员,但主要是管理100多个关键财务岗位。我们每年都要对这100多个关键岗位进行360度的考核,包括经理班子的评价、业务部门的评价、属下的评价、总公司4个财务部门的评价。内容包括每个季度写的分析评价报告和会计报告质量怎么样、人管得怎么样、职业道德如何。上上下下都对这个财务经理有一个评价、打分,但最后还是以我的意见为主,不是以业务部门为主,我是完全独立的。可能有的人会不高兴,说财务一家亲,但这是能够保证信息可靠的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他敢说真话,因为他的升迁、评级由总公司来决定。同时从人员讲,你还要考虑他的职业生涯。我们对财务经理每年至少有两次培训,成绩也作为考评和关键岗位选择的一个依据,这样可以调动他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会计核算统一就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因为当时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不一致,贸易五花八门,同一个业务科目使用的不一样,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不了,也无法评价。我们通过ERP系统把会计科目全部统一起来。对我来讲,会计核算信息质量是最主要的,有了这个东西才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才有客观的分析。 新:您提到了ERP系统,对于ERP的争议是很多的,也讨论了很多年,中化的情况又如何呢? 陈:中化做ERP,也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几乎都要被砍掉。特别是SAP最早应用于工业企业,有固定的流程,工业企业好接受,但是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方式很多,有进口、出口、代理出口、自营加工、代理加工、易货贸易等,贸易方式一旦变化,ERP必须配合,因为ERP整个流程是要按规矩做的,机器是死的,要做下一步必须先做什么,很多业务员受不了,所以业务员很抵触。但是,我们需要通过ERP再造流程,我们整个业务审批流程必须重新改造,就是改变人的一种习惯了,这个是很难的。 在推ERP的时候,对CEO、对下边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不能说可以省钱,省人力、物力,我相信这样的推广80%会失败。因为你马上会受到业务员的抵触——人力也没省,还花那么多钱,我们工作量加大,因为刚开始肯定会这样的。一定要和CEO说,做ERP是为了控制企业风险,是内控的需求,是流程再造的需求,很多风险是由于流程不行,是靠人来控制,我们一定变成由机器来控制,刚开始花点钱和人力是值得的,未来五年、十年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减少很多风险。刚开始我们的中化国际就做得很好,后来我们又开发了自己的ERP。 新:回到“三统一,一体系”。“一体系”是指经营业绩分析评价体系,您能介绍一下吗? 陈: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单独看,源头是预算。预算是评价体系的依据,一个是预算,一个是实际,二者比较,打分,出报告。这个事情主要由分析评价部做。我们从2000年就开始建立这个体系,通过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已经做得很细了,而且每年都会更新,会针对每一个企业的差异化来制定评分标准,因为经营的范围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基础不一样,不能拿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做,那就不公平。同时,我们的指标体系是有战略导向作用的,不是一个纯粹的财务指标,我们还有过程指标,再通过预算进行控制。现在这个计分卡的基本思路就是这样。 新:您这里也提到了预算。您认为预算是一种手段——资源配置的手段、过程控制的手段。很多企业将预算作为评价的依据,与薪酬联系在一起,导致经营单位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了企业长远利益。《哈佛商业评论》上迈克尔•詹森教授的文章“让预算不再被暗算”提到:“只要切断预算目标和奖金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您是中化预算及评价委员会主任,这个职位告诉我们,中化也将预算和评价联系在了一起,那么按您说的方法是不是也能解决这个问题?(预算内容请参阅封面专题中“以预算管理为手段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一文) 陈:应该说可以解决。我们不是靠单纯的财务指标来决定薪酬。一个企业薪酬的配置,除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一个最低薪酬要求外,还要有和利润相关的增长。我们有一个总原则:C/(C+P)。C是工资,P是税前利润,C+P实际就是保值增值。C+P是在三者之间进行分配:员工、企业和国家。国家从税收拿走,企业留存利润,C是个人薪酬。这个比值我们是有预算的,比如整个集团的平均比值是20%,怎样提高你的薪酬总额?要靠利润来提高。我们有的企业比重在下降,总额在提高,因为效益创造的好,赚1000万,他拿200万,赚1个亿,可以拿2000万。但有的企业这个比例占到80%,这肯定就说不通。我们就规定在几年内总经理要让这个比例降到20%以内,这就只能靠盈利。用这个公式去和国资委、经营管理者沟通,确定薪酬是很容易的。这是我和人力资源部琢磨出来的,你要管理,就要想办法去说服人家,降工资也好,涨工资也好,没有数字说话是很难沟通的。 新:我感觉您时刻在关注着风险,所以整个公司管理形成了以预算为手段或者说核心的控制。那么,当一个公司足够庞大,内控体系足够完善以后,我们怎么提高自己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呢? 陈:我们也是经历了一个从集权到放权的过程。我们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都处于高度集权状态,任何授信都必须经过总公司审批。经过流程改造和对各企业的合格检验后,我们会放权。就内控本身来讲,我们并不想管死,但需要有一个过程。就像病人生病一样,刚开始肯定得住院,健康后就可以放开,对企业来讲也是一样。我们下边大的中心自身内控体系建立起来,自己可以有效管理后,总部就会放权。但是总部怎么监控呢?最主要的还是资金的实时监控。使用的所有资金不一定需要审批,但要在我的眼皮下使用,这一点很关键。
|
|
|
|
|
|
用户登录 |
|
|
一周热点新闻 |
|
|
热门招聘 |
 |
|
|
专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