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先生说,该公司尝到甜头后,开始在资本市场大做“资本运作”的文章。不光是在这家银行套钱———该公司还用关联公司的名义,以类似的手法,向其他银行非法获取大量贷款。在这些关联公司之间虚拟交易,一方面能增加营业额,制造现金流,另一方面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款项从关联公司过渡到该公司,以偿还银行贷款,玩“六个盖子七个缸”的游戏。N先生接着指出,企业得到贷款后其实并没有力量还本付息,但他们有
能力维持现金的流动,“以新还旧”。随着授信额度提升,公司的胆子越来越大,可以从银行获得的贷款额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样的辗转腾挪,使这个骗贷游戏得以循环往复。
“现在的作案手法比传统的更隐蔽、更高明。比如一般的公司都不愿开增值税发票,逃避增值税,而想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公司,往往虚构交易事实,不惜开出增值税发票,向税局无端缴税,目的就是把人为做大的营业额弄得更可信。同样道理,他们还会开出一些没有真实交易的商业承兑汇票。如这一次周正毅旗下的企业,就涉嫌甲公司虚称向乙公司买入100万元的货品,向乙发出100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然后乙拿着该汇票向银行贴现,取得95万元,虽然白白给了银行5万元,但是现金流量做大了,同时也更好地配合了营业额的增加,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了再贷款。而当时我们公司的许多做法跟周正毅如出一辙。
“有时候造假并不只是公司内部行为,还与外部联手策划。”据N先生回忆,1998年,该公司就曾与广×证券公司合作,在广×证券公司虚拟出资1000万元,然后由广×证券公司提供出资证明书,向银行骗取贷款1000万元,又注入广×证券公司,横空出世成为广×证券公司的股东之一。这样的手法无异于为该公司锦上添花,让更多人相信,从而有了更多骗贷的理由和资本。
N先生继续说,该公司股票上市后,更可谓声名鹊起,打开了另一条融资渠道:一方面,通过该公司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并与控制的上市公司之间相互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从而做高企业业绩;另一方面,将一部分钱委托给该公司所投资的公司来运作股票,以谋求利益最大化。
银行明知故犯,坏账烂在国有资产篮子里
事实上,企业造假并不是在集团CEO、CFO的办公室就可以完成,往往还需要各外部机构同谋,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方面都可能因私利而卷入企业直接性或间接性的骗贷活动。
N先生说,企业向银行贷款通常需要提供公司财务报表、公司经营状况表、抵押品状况、担保物/担保人状况、企业金融状况分析及贷款风险分析等材料。按理说,审查有关报表、合同的银行业务人员个个都是行家,见多识广,他们有充分的专业经验来发现贷款企业的财务陷阱,但企业还是能屡屡得手。N先生说,他记得当时,在银行质证阶段,银行业务人员都亲自到相关的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关联公司了解情况,“可是企业总有办法让他们‘闭上眼睛说话’。”
N先生说,按照银行的放贷程序,企业的贷款报告通常需要经过4次严格的审批方可获准。首先是信贷部经理,然后是风险管理部经理,再报到主管信贷的副总经理,最后才是总经理批示。这4个人需要同时签字,贷款报告方能正式生效。这个过程本身是有约束力的,但银行的管理层有关人士从中得到好处后,就会借“业绩”之名,与企业内外合谋,加入到企业蓄意骗贷的游戏中来。
银行明知企业是滚动贷款,最终有形成坏账的风险,但他们仍然会把款项贷出。因为在短期来看,银行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利息,从而增加当期业绩,而不顾未来不断放大的坏账风险。“最重要的是,这里有个人利益的驱动。”
N先生说,“其实你们不必为这些‘银行家们’担心,跟他们熟了我才知道,对于这类‘暗箱操作’所形成的坏账,他们自有一套驾轻就熟的办法。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将其包装成国有资产,最终‘烂’在国有资产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