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庆告诉记者,这样的邮件早已不是第一次收到了,自从自己的文章由业务探讨转向会计人文,尤其是《斑鸠的会计生活》一书出版后,他收到的类似邮件越来越多。作为一名从业近20年的老会计,他都不厌其烦地尽自己所能予以回答。高昌庆笑着说:“也许我的回答并不能切中要害,也未必能给提问者多少帮助。但这些来信是读者对我的信任,我也是从那个年龄过来的,深刻体会到一个年轻人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的确,他们需要高昌庆的回复,需要会计前辈的真诚指导,哪怕是只言片语,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慰籍。
迷迷糊糊学了会计 明明白白成了里手
1983年的秋天,家在安徽的高昌庆来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吉林财贸学院(今长春税务学院)学习会计,这时的他用“糊里糊涂学了会计”来形容一点都没错,因为他的志愿上既没有填过这个学校,也没有填过这个专业。
毕业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指导老师拿出一小本已审核过的原始单据让他们四个同学填制记账凭证,做试算平衡表。四个人忙了一天,也没个结果。是会计本身复杂呢?还是自己对会计知识掌握得太少呢?这个问题让他迷惑了很久。
毕业后的高昌庆回到了合肥,在一家公司从事财会工作直到2005年。从上班的那一刻起,他就想,自己是“糊里糊涂”学了会计,但一定要“明明白白”把它征服。仅一年的时间,他已能独立操持那一摊账务。
总有一股冲劲,总有不断探求的渴望在高昌庆的身上涌动着。1990年,当很多人还在用算盘的时候,高昌庆就成功设计出一套可以满足单位自身需要的计算机工资管理系统和账务处理系统,并通过了单位组织的专家评审。这在当时的合肥市是处于领先的。为此,还有学校邀请他去讲授会计电算化的课程,如果不是工作脱不开身,如今的他可能已是桃李满天下了。
单纯的会计核算不是高昌庆所追求的,他所追求的是尽自己的所能,发挥财务会计的作用,为单位的发展做贡献。18年的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其中15年充当了财务负责人的角色,高昌庆负责了对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争取战略投资者投资入股、项目融资(包括争取国家、省、市等政府基金)、以子公司参股组建上市公司等一系列重大的资产运作工作,每次都取得了成功。经过包括他在内的公司经营班子的努力,15年间,公司的资产增加了60倍,销售收入逐年增长,并且形成了一些较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
2006年开始,高昌庆就任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总公司财务负责人,并负责研究院后勤基地的财务工作。
研究院后勤基地自成体系,有几千人的居住群,配套设施应有尽有,但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增加投入产出的效果,高昌庆在研究院财务资产处的协调下,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措施,提出了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
总公司方面,高昌庆从财务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以股权为纽带,强化财务管理,积极向公司规模化方向发展,争取早日做大做强。他把自己的有关设想向院领导做了汇报,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目前总公司财务已逐步迈向正轨,对下一步的发展,高昌庆满怀信心。
对会计业务不懈地研究与探讨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高昌庆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也有了不断提高,到2001年的时候,他已经集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于一身了。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满足,也没有停止探索,这时的他又把目标转向了会计业务的研究和探讨。
2002年开始,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会计业务问题和网络资源,高昌庆开始研究探讨一些现今会计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许是很久没有把业务以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缘故吧,努力了半年,竟然没有一篇文章被财会报刊选中。但他并不气馁,业余时间继续努力钻研,同时研究一些杂志上的实务文章,慢慢地他找到了一些窍门:发现文章的长短是次要的,关键是问题要有深度,解决方法不能凭想象,要有政策依据,要有可操作性。由此高昌庆的业务论文写作进入了一个转折期,自2003年开始不断地在《财会时报》(《财会信报》的前身)等财会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业务论文,到2005年达到了一年20多篇。通过不断研究探索,对一些财会工作中的难点疑点,他不仅自己清楚了如何解决,而且还公开传授给广大财会工作者,为会计同仁的实际工作支招。比如《谈谈“未交增值税”和“已交税金”的核算》、《定期银行存款的账务处理》等文章简洁、实用,被不断传阅,对会计实际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