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资料显示,惠普公司主席兼CEO卡莉·菲奥莉娜辞职后,董事会任命公司CFO罗伯特·韦曼任过渡时期的CEO兼公司董事;家乐福总裁兼CEO的丹尼尔·伯纳德正式辞职后,CEO一职由公司CFO琼斯·杜丹接替;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由于心脏病突然逝世,其职务暂由高级副总裁兼CFO霍仕盟兼任;硬盘制造商迈拓(Maxtor)首席执行官Mike Cannon辞职,首席运营及财务官Paul Tufano立即被任命为总裁及首席执行官;通用汽车任命原CFO瓦格纳担任CEO,这位并非地道底特律“汽车人”出身的财务人,开始成为这家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掌舵者;平安保险在上市前,接任马明哲总经理职务的就是公司原CFO张子欣等。
“这些人应该都有相类似的特征,比如看重财务数据、作风偏保守等。”搜房网财务总监关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相信数字和一些硬性指标应该是出身财务人员的高层很难挥去的影子。
其实从范易谋查账和签修订协议的策略可以明显看到财务高管的特性——喜欢用数字、文件等事实证据说话,从账务开始研究企业的状况,并制定对策。有媒体评价,范易谋是一个生硬得不懂妥协的人,而生硬可能就源于其多年的财务高管经验,一切用数字说话。
“我觉得从企业的角度看,范易谋本身并没有做错,他是从财务角度去做事,而且财务首先考虑的是企业内部控制,所以范易谋的举动很容易被财务从业者理解。”关兰说。
CFO转型CEO 成败探寻
假如将一个企业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CEO相当于大脑,统领全局;CFO则是收集信息并向大脑作出有效反馈的眼睛;而O好比执行任务发出市场策略的嘴,三者良好配合则企业大有可为。
那么是让“眼睛”替代“大脑”好,还是让“嘴”替代“大脑”好呢?
“我觉得CFO对公司内部架构以及核心状况都有最真实的了解,所以让其接替CEO是有优势基础的。”TNT南方区财务总监杨靖超认为,CFO在转做CEO之后,更加需要注重的是战略战术和市场营销,而这些可能是CFO相对O而言,比较欠缺的,因此CFO若接手管理企业,必须淡化硬性的数据意识,更多关注市场全局,而能否转型成功,要看个人的性格和发展。
《首席财务官》近期指出了CFO接替CEO后的“十大败局”,比如CFO会以所谓的“新保守主义者”自居,故意压低增长预期;在公司经营主管会议上,仍习惯于说“不”,而不是说CEO常说的“自古成功在尝试”;多年会计生涯所养成的不够强势、谨小慎微的个性导致业务部门逐渐坐大,出现问题不敢管,难以形成整体一盘棋的格局;进行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收购时,患得患失,将收购价格压得过低,可能最终导致项目流产;大力推行以数字说话的管理,各部门负责人每月均须拿出80%时间整理报表、编撰经营分析报告,无暇顾及业务;习惯于用ROI(投资收益率)来看待一切公司经营事务,任何一项被视为有闲置可能的资产和人员都被提高了利用率等。曾经就有年薪丰厚的CFO自主创业失败的事情发生。
“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十大败局的观点有其道理,但关键要看个人和企业,比如一个需要冲劲和活力的新企业,也许更加懂得营销的O会比较适合转型为CEO,带领企业飞速发展,但对一个已经稳步发展的成熟企业,可能CFO接替CEO更为合适。”关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