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东西得有题材。小会计天天上班下班,基本上一成不变,哪来题材?顶多也就是办公室里的一些边角料再加点油盐酱醋捯饬捯饬,能有什么新意?所以,题材很重要,要新要有创意。可到哪里找题材呢?到大街上闲逛?看能不能运气好碰上一个,要是运气不好没碰上题材碰上车了怎么办?还是在家里看看书看看报吧,或许能从书页报缝中发掘一二呢。
家里订有报纸,恰好今天的晚报副刊上就是关于读书的话题(读书天),其中一个人说他特别喜欢看书,估计已经看了近千本的书了,但到现在也没有归结出什么样的书是好书,什么样的书是烂书,只是觉得自己喜欢看的就是好书。比如,有些小油子爱看黄色的小册子,那小册子对这些小油子来说就是好书;有些小年轻喜欢看琼瑶,那琼瑶的书对这些小年轻来说就是好书。好书也好,烂书也罢,只要是书,读完至少能写个读后感,这样不也是收获么。可说来羞愧,因为家里鲜有人看书,所以藏书很少,到现在总共也不过只有十几本闲书,要不就是看过的,要不就是看不下去的。
没书看可以先翻报纸。报纸翻了一遍,似乎没发现让我觉得可以做题材的东西。唉,还是要从书中找,不得已,我决定上街买书。
美国现在在闹通货膨胀,可美国人不怕,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多是借钱过日子,通货膨胀意味着他们欠银行的钱少了。我们中国现在也在闹通货膨胀,可我们很害怕,为什么呢?我们就那么点存款,那么点工资,架不住它这么涨下去。这段时间,据说和纸有关的东西都在涨,书价也是一天比一天高,看得我虽然脸不红心却狂跳。这样精贵的东西我们如何忍心私人消费呢,还是让它另择明主吧。
真想买书,还是有地方可以去买的。经常散步的人都知道,很多大桥下面晚上有夜市,这夜市里一般都有卖书的,那些书要比新华书店里的书便宜一半还拐个弯。空着手从书店里出来,很快便来到大桥下,这里的书虽然种类少,但流行的经典的以前封禁的都有,比如《鬼吹灯》《二十四史》《肉蒲团》,买一本二本闲书还是不成问题的。读起来也无大碍,可能有些书有瑕疵,但并不影响阅读。
左挑又选,最后拿了本《小故事,大道理》,等到付钱的时候,老板说,十二块钱。后经讨价还价降至十块。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这么大小厚薄的书是八块钱,莫非这精神食粮的书也会象果腹的猪肉一样,价格最终会飙升得让人们难以接受?那样还能有多少人买书?还有多少人看得起书?中华文化还怎么传承下去呢?唉,杞人忧天了,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