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误区
《21世纪》: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发布的高管股权激励方案,主要有哪些误区?
彭剑锋:首先,整个高管激励的目的、目标不明确。高管激励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但我们往往为高管激励而高管激励,同时,眼光“短视”——急于捞一把。
其次,我们现在的高管激励的水平与结构的确定,既缺乏客观依据、缺乏理论和数据支持,又考虑因素太多、面面俱到,方案追求理想化,不具有操作性。因此,我们需要系统设计,大胆试点,小心求证,渐进式推行。
第三,高管激励缺乏决策程序和制度性安排。现在,大家只关注高管拿多少,但忽略了高管背后的决策机制和制度安排。很多高管急于要发财、实现价值,但就是忽视了这种价值背后的机制制度。
第四,高管激励和整个管理系统没有对接。高管激励不是企业治理结构的一个孤立的动力要素。它和企业其它的人力资源专业职能系统要对接,比如考评系统、选拔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要打出组合拳。
《21世纪》:在你研究的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方案中,有没有比较典型的案例?
彭剑锋: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业内比较推崇的是万科、苏宁、美的等。万科的特点在于选择的途径和模式上。它的瑕疵比较少,比较规范。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它已经知道注意结构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业绩承诺的问题,以及三者间怎么打通的问题。
国企应敢于实践
《21世纪》:目前关于高管股权激励的争论比较多,甚至有人认为,现在时机不够成熟,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有些超前和冒险,你对此怎么看?
彭剑锋:不探索,怎么可能成熟?国有企业股权激励一定要敢于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和探索。否则,对国有企业家的价值回归和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利。
即使在美国这么成熟的资本市场,对高管人员的薪酬也会有很多的质疑。治理结构的核心,原本就是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矛盾。矛盾是永恒的,均衡是短暂的。双方只有通过不断的博弈,才能达到价值均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企业家人才的国际化、市场化,企业家薪酬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
《21世纪》:你认为像现在这样针对国企高管股权激励的热烈争论,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彭剑锋:现在大家关注高管薪酬,只是短期现象。大家的关注点,最终是会回到能力和业绩的。3到5年之后,随着市场完善、治理结构优化、信息日益对称,大家会逐步从关注高管拿多少,转变到高管有多大能力、创造了多少价值。
(文中观点仅为专家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