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诚抒写会计情怀 ——访财政部会计司前司长魏克发
魏克发,财政部会计司前司长,1980年调入会计司,1991年退居二线。在这11年的会计人生涯中,他和会计界的诸多大事联系在一起:草拟颁布实施《会计法》;制定会计准则;评定会计人员职称;表彰全国优秀会计人员以及开展国际会计交流,等等。
万事开头难。在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长河中,魏克发带领会计人经历的便是最初的那10年。
1.会计人的职业生涯
“我16岁参加工作。1946年到1950年期间,一直担任县政府粮食库主任,后调到省粮食局。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抽调参加战备机场修建工作,担任机场修建委员会秘书科长。1952年,参加财政部粮食总局举办的粮食系统干部训练班。结业后,调入财政部工作。先做了3年机关保卫工作,随后,一直在工贸财务司工作,历任科长、处长、副司长。1980年调到会计司直到1991年。11年的会计人生涯中,5年副司长,6年正司长。之后担任3年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校长。1994年离休。”对于以前,魏克发用寥寥百字概述。
以时间为轴,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简洁的年表;以空间为线,体会到的将是浓墨重彩的职业生涯。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会计司有着一系列的变革,魏克发见证着、体验着、践行着。
会计司当时叫会计制度司,有几位会计专家,业务上仅是工业企业建筑单位的会计科目、报表的制定和修订。“文革”时期会计司受到较大冲击,“文革”后恢复得较晚,直到1978年才开始慢慢工作。
对于调到会计司,“我当时是有些不情愿的。”魏克发坦诚地说,“因为,我长期搞财务工作,但对会计我是个外行。虽然财务和会计有相同之处。”
尽管最初有些情绪,但他还是听从组织的派遣,来到会计司。干一行爱一行,他开始认真思考有关会计的一切。
1985年,魏克发成为会计司的一把手,负责全面工作。“会计管理怎么办?今后的路怎么走?”成为魏克发每天思考的问题。“既然是业务司局,就应该开展业务,拓宽职能领域才能让司局得到发展。”这是魏克发的初衷。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到来,为适应需要,会计管理职能的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已经过去多年,魏克发说起往事仍激情满怀。在他看来,当时会计改革主要有3点:
“首先,就是提升会计改革的高度。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计程序的范围,要提高会计管理职能。
其次,拓宽会计改革的广度。不能满足于制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要把会计管理领域拓宽。
最后,就是探索会计改革的深度。这条道路一直在进行,究竟搞到什么程度,需要不断探索。”
基于上述思路,当时会计司制订了《会计改革纲要》,内容有7项21条,作为阶段性的会计改革目标,力争付诸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