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7日,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讲堂上,中国神华的CFO张克慧正在给学生授课,题目叫“插上另一只翅膀”。这位练达而智慧的女性,用丰富的人生经历,为自己的课程作出了最好阐释。
注定是个煤炭人
提起山西大同,人们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种被称为黑色黄金的矿产——煤炭。从这片土地走出的张克慧,注定与煤炭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出生在大同矿务局,从小在煤海中长大,对煤炭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张克慧的父亲是中国煤炭战线的一名老兵,自1951年起就在大同矿务局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引进第一批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时,他是谈判专家之一。
“当时,矿区的生活非常艰苦,山是硬朗的,环境是硬朗的,产业工人也是硬朗的,这里看不到任何罗曼蒂克的东西。如果说我性格中有一种阳刚之气,与这种环境的影响不无关系。”走出矿区,看看外面的世界,探索属于自己的精彩,张克慧从小就梦想着“离开这个环境,去过另外一种生活。”
高中毕业后,张克慧考取了山西大学,大学四年时光,是她一生中离煤炭最远的日子。大学毕业后,她分配到煤炭部工作,再次返回到煤炭的怀抱。现在,身为全球最大煤炭公司CFO的她,更是与煤炭密不可分。
“我对煤炭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从小一直想摆脱煤炭的束缚,可一直又割舍不下,看来我今生注定是个煤炭人。”
开启会计之门
如今身为财务总监的张克慧,小时候对会计的印象并不好。高考填志愿时,一位老师建议她填报财会专业,被她婉言谢绝。“我当时认为会计就是数钱的,完全没有创造性。而我喜欢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怀着一个作家梦,她选择了中文专业。“我中学时作文非常好,中学毕业十几年后,老师仍然把它作为学生的范文。”
大学毕业后,在煤炭部做经济政策研究的张克慧,从此开始涉足经济领域。“在煤炭部5年时间里,我每年平均出差200多天,深入一线调研,几乎跑遍了全国,收益非常大。”这段经历,为她日后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年下来,张克慧在这一领域已小有名气,但她自己并不满足。为了给自己继续充电,她选择了入学深造——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硕士。读研期间,张克慧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会计学。1993年,一门《财务管理》课程,为她开启了会计之门。“如果没有这门课的启蒙教育,我今后不可能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和澳大利亚国家执业会计师。”
创造“神华模式”的小将
1994年,硕士毕业的张克慧分配到华能精煤公司,并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参与组建神华集团。
素来喜欢挑战自我的张克慧,承担了设计集团组织构架的重任。当时,《公司法》刚刚发布实施,张克慧夜以继日地钻研,不久便成了行家里手,以至于许多人认为她是学法律专业的。
张克慧与团队成员一起,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国企特有的文化环境特质,设计出与煤路港电一体化的商业模式相适应的组织与治理模式,解决了许多法律与现实的矛盾问题。当时,这套“神华模式”被很多国有独资公司所借鉴,说起此事,张克慧颇有成就感。
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神华集团按照《公司法》组建为我国第一家国有独资公司。不久,张克慧被任命为集团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一处副处长。
这个职位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有着别样的涵义,不仅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有了官衔,更是源于其中的插曲。那时,张克慧到公司工作不满两年,按规定是不能提拔的。但却是最初不看好她的两位办公室主任投了赞成票,并为此奔走努力,最终她被破格提拔。
非专业出身的财务主管
1998年,张克慧调任神华集团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一年后升任处长。此时的工作相对清闲,而张克慧却感到了新的压力。看到身边的年轻人充满竞争力,自己的知识却在日益老化,张克慧觉得需要学点什么。思考再三,她决定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如果没有财务分析作支撑,分析一个公司是很虚的,这正是我报考注册会计师的初衷。”
张克慧的考试之路并不平坦,从1998年到2002年,一直考了5年才全部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非常严格,我有几次都是差一两分,都没让过。考试的过程非常艰苦,当时我把书都翻烂了,但这个过程,为我后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