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张被经常使用的长江图片,是李嘉诚先生笑容可掬地出现在北京校区的教室,长江首期EMBA同学集体侧身、热烈鼓掌。大家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在照片左侧,还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他跟随在李先生身后,笑得那样开怀、率真。当《长江》和他攀谈起过往时光时,才发现他年方四十的这位“年轻人”,曾经亲身参与了三所学院的创建或是重大改革,也同时是很多领域的“年轻之最”——他就是曾任长江商学院创办副院长、现任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并一直担纲长江商学院会计学教授的薛云奎博士。
印象李先生
回忆起因长江、汕大而跟李嘉诚先生的接触和交往,薛云奎感触颇深。他从李先生那里首先感受到的不是他这位世界华人首富的财富和商业帝国之大,而是他谦和的长者之风、节俭的个人风格和专注的工作态度。还是在长江商学院初创期间,李先生把主要的精力跟心思甚至是他工作的战略重心大都转移到基金会的运作上。李先生一直着力于社会慈善捐赠,尤其近些年加大对教育、医疗的资助,对新兴的长江也是慷慨解囊,并寄予了深深厚望,但他本人在身体力行中决不是讲究铺张浪费等排场。受他的人格魅力影响,长江在初创期,也特别节俭。时任行政副院长的薛云奎,回忆起长江商学院为首期EMBA同学购买笔记本电脑的往事,“当时要购买100多台,为了在香港或内地寻到最低的报价,我们前后花了两三个月。”薛教授感慨地说,李先生赚了很多钱,却从不乱花,“他是真正的勤俭持家、勤俭发财”。
他还饶有兴味地回忆到,李嘉诚先生第一次莅临长江演讲时,工作人员们因为没有接待经验而有所紧张和忐忑。但当李先生真正来到学校时,所有紧张气氛随着他的亲和笑容和儒雅谈吐而消散。李先生落座后,边品茶,边和大家闲谈,并就讲题的内容征求在座教授和工作人员的意见,这令在场的许多人都被李先生如此谦和和博大胸怀所深深感动。
会计学领域的先行军
薛教授出生于四川绵阳,1980年考上了西南财经大学会计系。1984年本科毕业分配至西南农业大学任教。1992年,时年28岁,破格晋升会计学副教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会计学副教授之一。两年后,1994年,协助创办重庆市会计师事务所,并将之发展成为当时中国西部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
1996年,薛云奎离开了业务蒸蒸日上的重庆市会计师事务所,到上海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后,他也是上海的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后。刚到上海不久,薛云奎就与时任上海财大校长、现任安永大华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的汤云为共同创办了中国会计教授会(CAPA)。中国会计教授会是在北美华人会计教授会的推动下、由中国具有博士授权点的大学共同创办的新中国第一个纯民间学术团体,受到国内外会计学术界的普遍欢迎与好评。各大学都以能够轮值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为荣,也都把参加该年会作为最重要的学术活动;国内外会计、财务领域的名家都把该年会看成是最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回首看来,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对促进中国大陆会计研究的国际化,确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薛云奎相继担任CAPA副秘书长和秘书长,一晃就是八年。那时,每年的两件大事,让薛云奎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骄傲和欣慰的,即年会和博士生联谊会。上海财大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国际会计学术界的龙头老大,上海财大也成为当时会计领域对外交流的平台。最壮观的时候,CAPA每年的年会上差不多有1/3到一半的学者来自北美,CAPA也因此在北美名声大噪。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吸引外商投资,中国首先就必须改革沿用已久的苏联会计模式,改为国际通用标准。正因为如此,会计制度与会计学科,以及与之相关的会计改革就走在了管理领域其他制度变革的最前面。这在一定程度迫使中国的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必须提前与国际接轨。中国会计教授会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和发展需要,为推进中国会计研究向国际转型和靠近,发挥了政府主导的学会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薛云奎对中国会计教授会运作的成功经历和他在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的前沿地位,使其成为财政部在1999年创办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的主要候选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是备受时任总理的朱镕基高度支持和关注的财政部和上海市重点建设项目,饱含了总理的重托和期望。薛云奎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博士后,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利用其所掌握的国内外学术界和会计研究的丰富资源,积极参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创建,历时三年,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为当时三家国家会计学院中(上海、北京和厦门)发展最快、最早健全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的学院。
在正式调任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担任副院长上之前,薛云奎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副院长、会计学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如果说在创办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之前,薛云奎的主要精力是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话,那么,在他受命创办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以后,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实现建设一所世界级会计学院的梦想上。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作为一个会计职业的后续教育机构,她的作用显然并不单纯是教育,总理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帐”的题词,在促进会计信息国际化、透明度以及重塑整个中国企业诚信等方面,都起到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但国家会计学院毕竟是在体制内的学院,制度的保守与激励机智的缺陷使她很难吸引到全世界最优秀的教授。所以,要实现世界级会计学院的梦想,面临的挑战很大。薛教授之所以在后来选择长江,是看好长江机制的灵活性以及清晰的发展战略。如果国家会计学院能够办成世界级的学院,那么,长江商学院要成为世界级的商学院则应该更加具有可实现性。教授对把长江办成世界级的商学院充满了激情和期待。
追梦
长江整体的发展战略、定位、发展思路,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即在中国办一所商学院、为中国培养把中国企业带向世界的一批企业家、从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得以复兴的伟大梦想吸引着年轻而有激情的薛云奎,2002年,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司局级的职位和待遇而加入了当时还在筹建中的长江商学院。薛教授认为,“长江的战略定位和办学理念对不管是海外的华人教授、还是国内的教授来说,都是非常大的鼓舞”,因为,一是欧洲商学院(INSEAD)已经开了先河,为长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二是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定会孕育和产生对高端管理教育的需求;第三,尽管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也都有涉足高端管理教育市场,但毕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整个教育体制和周边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如果长江能够创造世界级商学院的平台和文化,这将对中国最优秀的EMBA/MBA学员和优秀的管理学教授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再加之有李嘉诚先生的财务与精神支持,如果长江仍然不能成功,在中国目前,实在很难找到比长江具有更具备得天独厚条件的商学院了。
薛云奎认为,长江迈出的第一步是极其成功的。“长江的教授是优秀的,长江的同学也是优秀的,长江的员工也是最优秀的团队”。这些都日渐成为业界的公认。当然,长江肩负的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伟大而巨大的。长江就是要培养具民族精神、有傲骨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长江要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思想库,长江要成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助推器。浮躁,是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世界级的企业以及世界级的企业家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所以,在长江精神中,我们应该多加入一些踏实、苦干的因子,这对于成就伟大的事业是有益而无害的。
讲到在长江的受益,薛云奎认为最大的受益莫过于教授团队的互补性。来自世界各大知名商学院的长江教授,从不同学科、不同背景聚到一起,使得学科间的交叉和互补都变得更为经常和容易。同时,长江同学创业与运作企业的经验,也成为长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