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中心|设首页|入收藏|English|移动版|客户端|可做什么?|
首页 认识会计 会计人物 会计史话 职业规划 职场故事 职场动态 求职参考 实务操作 书讯书评 
您的位置:首页职场天地会计人物正文
 

责任感推动我不断向前

来源:中国会计报   发布时间:2009-02-13  作者:王凯   编辑:zlcx

阅读:5716  打印   RSS 字号:||

一个四川贫苦家庭走出的孩子,童年的梦想或许只是获得温饱。如今,他已年薪百万并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走向巅峰。

陈建明,24岁告别高校讲台进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34岁参与创办“天健系”后又投身德勤,20年职业生涯中有两次转型、三次重大选择。是什么让他将人生演绎得如此跌宕起伏?

饥寒中萌生的责任感

四川省仁寿县,是眉山市的一个人口大县,也是一个才子辈出的地方,宋代的苏氏三兄弟以及新中国的大文豪郭沫若均出生于此。1964年,陈建明就出生在仁寿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共7人。那个年代的农民家庭一贫如洗,想起童年的岁月,“饥饿”和“寒冷”成为陈建明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陈建明12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挣扎着把子女们养大。尽管生活非常清苦,上过私塾的父亲仍然尽力教育子女,送他们上学读书。父亲的执著与睿智对陈建明兄弟姐妹几人的影响很大。此后的事实证明,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陈建明心中,儿时穷困的生活练就了他吃苦的能力,也为他今后克服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阻力打下了基础。同时,父亲拼命劳作供养子女的行为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和感恩。不能改变社会,就要改变自己,以后有能力改变社会的时候,要回馈社会,这成为当时陈建明学习的动力。

由于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努力,陈建明的求学生涯十分顺利,在当时的学制体系下,16岁的陈建明考入中南财经大学。

首次转型—— —弃学入实务

1981年时的交通远不如现在方便,从仁寿到武汉,年幼瘦弱的陈建明走了几天几夜。学校提供的助学金让陈建明终于不再为钱发愁,从而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在他心中,大学时光过得很快乐,因为能够吃饱饭,比在家乡时强很多。

当时的陈建明心里充满希望,也明白自己要珍惜这段时光。虽考上了大学,但陈建明并没有能进入心仪的专业,而是糊里糊涂地进了会计系。当时的他根本不喜欢会计,觉得学出来也就是个“账房先生”,但仍然认真学习,随后才发现其中大有学问。

1985年,学习成绩优异的陈建明服从组织分配,在中央财经大学当上了老师,此时的他尚未到21岁。而当时,有些学生的年纪比他还大。在教学中,陈建明一直备课细致认真,讲课活泼生动、深入浅出,受到学校师生认可。凭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年轻人拼搏的活力,他很快便成了小有名气的会计学界年轻教师。

看起来,他的从教之路似乎已是一片坦途,但陈建明却选择了离开。当时的校园生活是单调 的,而会计专业教科书更新缓慢,一份教案可以用上多年,职业前途也因论资排辈而一片黯淡—— —这让年轻的陈建明有些难以忍受,他觉得这样会“耽误了自己”。

此时,一个机会也是一次抉择的时刻到来了。1988年11月,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成立之初,中注协人手紧缺,便在各相关单位招兵买马,有人推荐了陈建明。面对这个机会,陈建明动心了,他想进入实务领域拼搏一番,为此,他放弃了悠闲的校园生活。

回首大学的8年时光,陈建明觉得,正是这段时间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学时当学生干部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教书又锻炼了口才;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责任感更强了。这一时期,陈建明也形成了今后的做人原则:第一、不马虎应付;第二、认准的事一定要做成。

注协十年拼搏十年快乐十年

1989年,刚刚踏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大门的陈建明,对审计等实务工作了解并不多,为此他提前恶补了一番。进入中注协后,他先是在杨纪琬先生主持的《会计研究》杂志社做了几个月编辑。期间,陈建明亲眼看到杨老这样的会计大家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懈耕耘,还结识了很多当时的青年才俊,后来他们成为陈建明在专业准则和法规拟定推广过程中的同事和伙伴。

1990年,他进入了刚刚成立的中注协专业标准部。当时,国内经济转型已经开始,出现了大量企业财务审计、验资需求,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刚刚起步,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开展等缺乏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不少单位还在使用计划经济时代“会计大检查”的模式进行审计、验资,所谓工作底稿就是在笔记本上记录。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注会行业标准已迫在眉睫。

1 2 3 下一页
更多关于 陈建明 的新闻 关于 陈建明 的论坛帖子
返回职场天地首页 >
 
 用户登录
视野周刊订阅 回顾>
热门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