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营企业里,会计人与老板的关系颇值得玩味。他们一般需要游走在法律法规、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老板授予的“潜规则”之间。
会计人都遇到过哪些类型的“极品”老板?他们之间又发生过哪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大爷型”老板
会计兼打杂阿莹在东莞一家小型制造企业做了5年出纳仍没有获得转为会计的机会,不久前,她毅然辞职,去了一家新成立的外贸公司。
到了新公司后,老板说目前人手不够,平时采购办公用品、联络快递、订水订饭以及对外联络等杂事就交给阿莹办理。新老板是个特别喜欢指示员工为自己办私事的人,家里的水费、电费、物业费等一切费用的缴纳都成了阿莹的工作事项。
阿莹觉得自己初来乍到,给公司打打杂也就罢了,没想到还要给老板做这些生活上的琐事,这既不能增长技能,又不能涨工资,十分憋屈。
如今,在新公司已经工作了5个月的阿莹依然在做着这些杂事。她偶尔会向老板抱怨,老板则和颜悦色地回答说:“你们是后勤部门嘛,以后单位买火车票的事情你也来做吧!”“财务部门什么时候成了后勤部门?”阿莹哭笑不得。
“占便宜型”老板
不知道填哪个科目老板家用的卫生纸、洗衣粉找公司报销,还有锅碗瓢盆、衣服架子、绿色植物等五花八门的东西统统入公司的账,这些科目怎么填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在某建筑企业下属分公司做会计的李良。后来,还是老板给他“指明”了道路:写办公用品。
最让李良无奈的是,总公司派来监督账目的人,对他这个会计很不满意。当看到老板的报销发票时,对方脸色特别难看,并对李良说:“连湾仔码头水饺也拿来报,这怎么可以啊!以后请你们经理注意点!”“老板拿东西来报销,能说‘不’字吗?”李良心里暗暗叫苦,“为什么那么多私营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很大原因在于老板的处世之道有问题。目光短浅,占这点便宜,能发财吗?” “强势型”老板
他想到的你必须做到小余遇到的第一个老板也是私企的,财务直属老板管,财务方面老板说了算。不管财务遇到怎样的困难,老板都一定要达到他期望的效果,算是很强势的老板。
因为这种强势,小余之前的几任会计基本都是按老板的要求做的,老板没意识到的地方,他们也不敢提出来。
小余入职不到1个月,就接到当地国税局将公司由小规模纳税人转为一般纳税人的通知。老板很气愤,问小余:“当初让你们做收入聪明点,怎么还是弄成这样?”小余一头雾水,因为之前的账他并没有参与过。
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80万元,按规定应当转为一般纳税人。老板要求财务无论用什么办法都要阻止这个转变,但是对于国税局下发的通知,财务能有什么办法?最后,小余的老板亲自到国税局找人解决未果,才不得不放弃。
在一个单位,法律法规、公司规章制度是硬指标,老板授予的“潜规则”是软指标,但一般情况下,是要按照老板的意图执行的。这不但要求会计人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还要善于揣摩老板的真正意图,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尽量在不违背相关原则的情况下去满足老板的要求。
“高情商型”老板
需要什么奖励什么人多的地方就有江湖。为了奖金、培训机会和升迁等,同事之间的矛盾自然少不了。某软件公司会计卢平的老板略懂财务,对财务部门很关注,从不给财务出难题。在平衡各部门之间关系的时候,她力求做到一碗水端平,但绝不是低水平的“和稀泥”。她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而有的放矢。对于追求个人发展的同事,她就多给些外出培训的机会;对于追求“实惠”的同事,她就在奖金分配上向其倾斜;而对于一些好面子的同事,她就推荐其做先进员工……这样一来,大家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关系也就融洽了。
“财务部门的人员大多只会埋头做事,往往会因沟通不畅而造成工作被动,但我们老板不但常常鼓励我们与别的部门进行沟通,还鼓励我们部门内部人员要加强交流。”看得出,卢平对自己的老板较为赞赏。
(文中被调查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