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一段运作公司上市的经历,我可能永远只是个记账的。”这是不少上市公司会计人的共识。对于他们来说,参与公司上市无疑是一次“涅磐重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完成了从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一个“找答案”的过程
当某天公司宣布准备上市时,大部分员工都在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而欢呼,财务人员却在背后战战兢兢:上市意味着有太多的文件要制作、太多的制度要完善、太多的流程要规范、太多的机构要协调……“刚开始没底,心里特别忐忑。”国内某知名通讯公司下属子公司的财务部长赵守年回忆起2004年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的那段时光,感触尤为深刻。
以前主要关心“记账规则”的赵守年突然被要求全面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经济法律、金融、税务等有关知识和政策,这让他不得不开始恶补这些“新鲜”知识。
最紧张的一次是,境外投行分析师对公司进行财务尽职调查,“当时对方问了一个有关应收债权与收入确认、现金流等之间的联动问题,这个涉及到公司的销售模式、融资方式和会计确认的复杂问题,我一时没有完整地回答上来。”在赵守年看来,财务、业务、法律、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是会计人在参与公司上市运作时的巨大考验。
同样,在哈尔滨一家农作物深加工上市公司做财务主管的王蒙也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当时,我们第一次准备的材料都没有过关,之后券商给我们提了76条意见,律师和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提的意见也是一叠一叠送过来的。”王蒙清楚地记得,当2002年8月公司的开盘钟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响起时,王蒙和她的同事已经熬了整整3个月的通宵。
“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公司上市运作对于会计人来说,就像是一次大考,得调动一切潜能来应 付平时工作中不会遇到的难题。
一个结交“高手”的过程
要说参与公司上市运作的收获,多数会计人都会脱口而出:认识了朋友,积累了资源。这些朋友包括投行的分析师、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和聘请的律师等,“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在和他们打交道之后,我们在财务方面之外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现在,赵守年还时不时要和这类朋友聚一聚,切磋一下“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