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应届本科毕业生也可以报考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了。那些已经成为社会精英的师兄师姐选择学习MPA的初衷是什么?到底有什么样的收获?近日,《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了从2005级到2009级5个年级的北京大学MPA同学,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揣着各自不同的“小心思”。
准备做“全能会计”
栾汉忠是北京大学MPA项目首届学员,2005年进校,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财务领域工作了很长时间,自称比很多老师年龄还大。到了这个年纪,他却再入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并且还要认真完成大量的课后作业,起初甚至要花上5个小时来做一道统计题,很多人对此表示不可思议,但是栾汉忠认为很“值得”。
“我之前就是做财务的,也做过CFO,但是我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栾汉忠看来,参加MPA的学习就是在练内功。他感觉MPA的课程设置比较适合自己的需要,如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等课程的开设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完善起来。同时,在这3年的学习中,与老师、同学在财务专业方面的交流,也让栾汉忠受益匪浅。
补上财务这一课
“离开了财务,就无法做一个好的管理人才。”武帅的专业是工程管理,在中冶京诚瑞科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担任项目经理,2007年他参加了北京大学MPA的入学考试,前几天刚顺利通过毕业答辩。她读MPA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补上财务这一课,掌握这种越来越重要的“商务语言”。
“我当时已经工作两年半,工作涉及工程预算,跟财务相关,自己觉得需要学习专业的财务知识。”其实,武帅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要创业,成立自己的公司,做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她认为知识不能单一,要全面。
原本做律师的张采山与武帅有类似的经历。现在,张采山的工作内容开始逐渐涉及企业的兼并收购。他的体会是:要做企业管理和投融资,面临的第一个障碍就是会计、财务知识。
而对于学习MPA的目的,非财务专业出身的武帅直言不讳,“我给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不做专 业的财务人员,但是我要力争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我的财务知识比别人强,而且够用。”
转换职业路径
自信的解释有很多种,张钰的注脚是“范儿”。张钰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结算主管,她选择MPA是希望获得往“领袖”方向发展的学习机会。
“很多高管面试时不是看求职者的学历和毕业院校,而是看他们有没有做领导的范儿。”MPA的目标是培养高端的财务管理人员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伙人,这正合张钰的意。
事实上,这种交流平台和学习氛围让张钰与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她说这可以让自己在做领导时更有气势,有种优越感。
而目前在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做财务的孙龙飞要的不是“范儿”,而是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