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幻想着长大后当摄影师当记者的我怎么也没想到,若干年后,我竟进入了铁路财会队伍,与索然无味的阿拉伯数字打上了交道。更没想到的是,我竟率先与电子计算机结了缘,在财会电算化的道路上开始了艰苦的跋涉。
1983年,武汉江岸车辆段乐于开拓创新的领导要求财务室采用计算机为职工做工资核算,身为工资核算员的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要知道,2000多人的工资单呀,从月头抄到月尾,两个工资核算员天天都抄到筋疲力尽,手脚发麻,这下终于可以解脱了。
说干就干,我和技术人员到处打听,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使用计算机做工资核算的院校,然后登门求教,还按他们的配置购买了一台计算机。随后,我们与铁路分局电子计算中心合作,历时两个多月,用当时“最先进”的数据库语言(DBASEⅡ)编写了一套工资核算程序,终于实现了工资核算的电算化。
一不小心,我们走到了分局财会电算化的前列。记得当时不少单位前来学习,甚至有职工中专的老师带领学生到单位实习,叫我讲如何用计算机进行工资核算。1986年12月,我幸运地调进了分局财务科,负责分局财会电算化的应用和推广工作。从此,计算机伴随着我艰辛的脚步、委屈的泪花、勤劳的汗水、成功的喜悦,度过了我一生最难忘的青春岁月。
推广应用财会电算化谈何容易。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没有几个人知道计算机是什么样的,更不用说用计算机来工作。我们分几年给各单位配齐了计算机,然后办起了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大家DOS(一种磁盘操作系统)命令,教大家财务软件的操作,并举办了两期财会电算化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交流彼此新学的软件,促进财会电算化稳步发展。
尽管做了最大努力,单位财会电算化的道路仍然十分曲折。虽然配置了机器,举办了培训班,但是缺乏一套完善的财务软件,致使我们的推广应用工作左右摇摆,进展缓慢。我们先后应用过全国多个铁路分局同志编写的账表软件,还有各种各样的工资核算软件、固定资产核算软件和材料核算软件等。由于这些软件的前瞻性和通用性受局限,最终均被历史淘汰。但也不能否认,正是这些软件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
另外,推广财会电算化的阻力不仅来自于软件与硬件的局限,还来自于当时人们观念的碰撞。有些老同志担心采用计算机记账后,看不见、摸不着,可能会出问题。记得当年我已经将财务科的账务处理人机并行了1年多,组长就是不同意甩掉手工账,怕机器出现故障丢失了数据。老科长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小邓,你到底行不行,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能甩掉手工账,不行我就把你换掉。”听到这严厉的训斥,委屈的泪花顿时在我眼睛里打转。之后,在决定甩不甩手工账的会议上,我拍着胸脯说,坚决甩掉手工账,出了问题我负责。那一天,我没有按时回家,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在办公室,我让眼泪放肆地流了一回。
几年里,为了解决基层单位的故障问题,我跑遍了所属八九十个单位。确山采石场,一个边远的小单位,我先后去过3次,每次去都只能坐拉石头的大卡车进山。有时,白天上班忙,只有下班后赶往基层单位,帮助他们排除故障。到分局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太大,我不仅得了严重的胃病,还患上了甲亢。我曾经想过,这样做值得吗?
然而,当我为基层单位排除了故障,解决了他们的困难,看到他们顺利地操作财务软件的时候,我就什么不痛快都忘了。经历了痛苦和磨难,我喜爱上了财会电算化工作,一直干到1997年调离财务分处。
30年过去了,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铁路会计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铁道部统一了财务软件,计算机也越配越多了。在铁路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财务人员的艰苦努力下,铁路行业基本实现了财会电算化、信息化、网络化。这成功的背后,不也有我们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吗?
我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天,我虽然年过半百,工作的时间不多了,但依然和大家一样熟练地应用着财务软件,轻松地点击着鼠标,敲打着键盘,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天地里任意驰骋。每当我敲打着键盘,看着屏幕上蹦出一个个文字,就好像蹦出一个个音符。那是劳动之歌,那是青春之歌,那是幸福之歌。
那是键盘上敲出的欢乐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