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爱的情感往往来自于兴趣的,是的,的确这样,那么兴趣又怎么来的,追问下去的话,恐怕最为重要的还是取决于探究渴望、接触的感觉以及嗣后产生的成就感吧,然后,再在成就感的驱使下返回到“原点”并进入到更高一级的认识层面,从而形成某种良性循环。其实,促使这样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中本身就使得自己形成了“爱自己”的一种“自爱、自强”的冲动力,这种力量又会反作用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这,大约可以算得上是人与职业的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机制吧。这恰如我们准备打一口井,打井之前我们可能想像着其冒出甘咧清泉的作用和意义,而当我们一步步深入下去直到打出了泉水之后,我们的自我实现的东西得到证实了,于是我们自己可能在成就感下更爱自己也更爱我们的环境,哪怕就是有些挫折和艰难和劳累也在所不惜吧。
上面说的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约就是误区的问题了。扪心自问,我个人的感觉是两个主要方面,一个是故步自封,另外一个是自作聪明。
先说说故步自封。现在也有少数的会计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关门搞核算的现象很浓,浮在上面而不愿下去。什么原因呢,我想大约是缺少联系、故步自封。很多情况下,会计人常常说,那个事情是采购或营销部门的事情,或者说只有老板才能决定的事情,我们会计只要管好我自己那块的就行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思想我们在作为中介会计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中间可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比如,我审计结束了,审计费收回来就完事了,你内部控制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我可以考虑所能凑效的,如此等等,所以往往会导致业务上范围渐渐窄、低档次的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该做的业务却无法去打开局面。这种尴尬的局面未必就是所谓的环境因素的影响,真正影响的可能是我们自己走入了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误区吧。
在这里我也顺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我对此的判断。某上市公司公开答复夏草质疑的三个问题,结果是:避重就轻、答非所问。我写了一帖,摘要如下:
①“08年初4.28亿中超3亿资金隐瞒受限事实”的质疑无疑是包含对现金持有量过大和其来源的关注的成份。而公司之“2008年初公司有4.28亿元是根据当期的资金支出计划,筹集了必要的资金,故2008年初的货币资金余额较大”。核心的问题是:这3亿元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筹集的,资金募集时总该说明用途吧,同时,2008年欲增加如此大的规模的投资应该属于需要披露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上面的都没有披露清楚,那么,常理上就必然令人“想入非非”了。②“固定资产近年净增数倍,收入却出现下滑”的质疑,也是属于常理推断上的质疑内容吧,因固定资产增加通常是与收入存在着某种对应增长的关系,而现在公司收入不增反降,就不合常理了,原因可能有多种,但司解释中所谓的“长达一年的试生产”因素和国外进口因素,这可谓最模糊和最容易忽悠人的因素。我们不禁要再次追问了一下了:如果是试生产时间长,那么这个项目在最初投资决策时对于市场的估计是否存在问题呢,这样的结果是否说明前期的项目立项和可行性研究等预测行为存在着风险估计不足的呢。③“2007年在建工程是从何来?”。大约是对工程的连续情况的合理性问题的质疑吧,大凡工程建设通常都该是有决策和相应预算的,并且有必要进行必要的进度监督,但从回复来看,“2007年在建工程是2005、2006年在建工程的继续。在建工程增加额1.06亿元是从化基地在建工程的借方发生额,其中包含2007年该在建工程金额7000多万元和以前年度投入工程物资转入2007年在建工程3000万元”,这个回复恐怕解释不了质疑吧--什么项目持续了四年还剩下那么多尾巴呢?如果有确切证据表明那是必须的或正常的,那么,该拿出持续这么长的合理依据来解释吧,我看他们的这种解释有点象是教会计初入门的人怎么来理解在建工程的一般呢。此外,解释的最后一句“此外,公司今日公告,预计2009年1-9月份的累计净利润约2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下降,下降比例为95.78%。”,真是可笑,想说明什么呢,市场变化是吧,想用这种变化来佐证自己的依据是吧,想说明“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吧。类似这样的思维方式,又怎么能够让人相信你公司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实力呢,就凭这句,恐怕就很难说明公司价值的真正的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