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郑和七下西洋。从那个时候起,造船就成了一个行业。对于这个非常传统的大型装备制造业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现代造船企业要向总装造船模式转换。而实现途径就是要将大量的外协项目和内部加工、组装工序进行科学调度,以便有序均衡地组织生产。这些都离不开信息化手段。”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和财务总监朱奇峰在自己的博客上对信息化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肯定。
原本一直在证券公司工作的朱奇峰从2002年加入厦门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厦船重工,以下简称“厦船”)开始,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全力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厦船的财务管理及业务流程而成果斐然。为此《首席财务官》杂志特别专访了这位财务、信息化和资本市场“三栖”CFO。
独特的合同系统化管理
2002年,厦船重工由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以厦门造船厂主营资产出资,联合福建闽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明舜贸易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主营造、修船和钢结构生产。
朱奇峰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厦船的。
2003年,厦门市科技局提出要用信息化推动传统工业现代化。同年,厦船重工申请成为福建省制造业信息化首批示范基地,朱奇峰组织编写了《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一期工程》,并向厦门市科技局申请了制造业信息化重大科技扶持项目,获科技补助资金120万元。一期工程主要完成了企业中心机房、厂级网络建设、数据安全系统、合同台账与预算管理系统、设计系统、钢板仓库管理系统、物资采购网上比价系统、办公管理系统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信息化建设的架构。2005年8月,一期工程通过了验收,从此厦船重工被列为厦门市十五计划制造业信息化的典型示范企业。
对于厦船通过信息化建设改造这座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船厂,朱奇峰清醒地意识到,“成本是首先要关心的问题。在厦船重工的成本中,采购价格的控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明确企业管理流程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老厂革新的目标。”
朱奇峰首先从自己拿手的财务专业开始了对厦船的信息化进程,而这其中最为独特的当数合同的系统化管理。朱奇峰介绍,在厦门造船厂的综合信息化系统中,信息化对财务工作最大的贡献体现在简化财务控制手段,提高财务分析的可靠性,加强分析效果这三方面当中。在OA的基础上,朱奇峰又组织开发了一个物资采购的报价系统,进行网上招标,可以降低价格,减少人为因素,能够实现透明化管理。报价系统建成后,采购都通过这个报价,然后由一个小组决定。
在预算控制系统中,朱奇峰创造性地自主开发并建立了合同系统化管理的模型,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朱奇峰认为,在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的系统中,付款是发生频率最高的项目。因此以原始合同单据为凭证会将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降到最低,将财务付款依据规范化。具体到操作环节就是所有预算都将根据合同情况计算,同时配有合同审核员。“合同管理是业务基础,超过一定数额的业务就必须要签订经济合同,并由合同审核员录入系统作为事后的付款依据,否则项目结束时将不予支付。因此在录入系统之前也需要对合同要素进行严格的把关,提供有效证据,进而保证系统能够控制业务有效执行。”朱奇峰颇为自豪地表示,“在国内船舶工业中,此举开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