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小岗村的人,但家离这里不远,组织上安排我到沈浩同志工作过的地方担任村会计,我心里十分欣慰。”郑家会—— —这位纯朴的小岗村乡村会计微笑着说。3月底的一天,在小岗村村部,他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昔日收粮征税,今日发放惠农补贴
今年47岁的郑家会出生在安徽省凤阳县大溪河镇大溪河村,1985年从蚌埠财贸学院(现安徽财经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石门山镇财政所担任会计工作。2007年4月,该镇并入小溪河镇之后,郑家会调到小溪河镇财政所,担任副所长一职。在20多年的会计生涯中,他从一名农税专管员做起,一直与农民群众打交道。
2005年以来,随着农业税取消,他和财政所的干部职工,将工作重点转到给农民发放支农补贴资金上。回忆起这种转变,他表示最大的不同就是当初支农补贴资金采取现金发放形式时,他和所里的同事每次都是带着现金,挨家挨户地发放。自从财政部门为农民办理了“一卡通”或“一折通”后,他和同事们就能通过银行将各项支农补贴直接转到农民群众的账户上。
建立“收支明细账”,补贴资金及时发放
2009年6月,身兼小岗村会计的大学生村官赵丽因为请长假到位于总卜镇的婆婆家生孩子,小岗村的会计一职出现了空缺。此时,身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沈浩找到凤阳县财政局,请求上级主管部门给小岗村选派一名会计。经过组织考虑,时任小溪河镇财政所副所长的郑家会被安排到小岗村工作,担任村会计一职。
上任之后,郑家会看到小岗村会计工作是个薄弱环节。例如,在实行“村财乡代管”的财政体制下,小岗村没有财务账表,只有一本“流水账”,有时几个月连“流水账”也没有。为改变村里的财务管理现状,学会计、干会计的郑家会向沈浩和小岗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班子提出了“日清月结”的理财理念,要求建立一本财务收支明细账,详细记录每一份收入的来源、支出的用途、审批及用款过程、资金使用情况,每月一个账本,定期向群众公开。他的意见得到了沈浩和“两委”班子的同意。自此,他负责每月编制一本账,每季度将村里的财务收支情况向村民理财小组报告,在村民公开议事栏里公示,接受全村干部群众的监督。
郑家会告诉记者,小岗村目前没有实体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上级财政发放的专项办公经费,每年30万元,主要用于维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二是国家发放的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三是财政、投资公司、企业等部门支付的征地费。因此,如何管好这些收入就成了他工作的重点。
2009年,小岗村入账资金1400万元,其中400万元是郑家会上任后接手的资金。这笔资金是广东从玉菜业公司支付的征地费和租赁费。按照国家出台的征地补偿政策,企业征用农民的土地,按照每亩1.3万元的补偿标准(其中征地补偿费每亩1.24万元,青苗补偿费每亩600元)补偿给农民。为了把这笔钱准确无误地发给相关农户,他按照国家政策,逐一核实将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被征地的农民手中。同年,凤阳县财政对小岗村因村级规划而拆迁的农民给予了建房补贴。补贴标准是农民每建一套住房,财政补贴2万元,建两套补贴4万元。这些补贴,根据农民实际建房 的数量,经上级财政实地查实之后,也是被及时发放到建房农民手中。
完善财务管理,憧憬发展大业
“小岗村的家底有多少呢?”在记者的追问下,郑家会拿出2009年4月28日蚌埠三川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小岗村资产审计报告。这份报告对小岗村2004年至2008年4月的财务与资产审计结果显示,小岗村资产总额为7236167.42元,其中实物资产5883843.82元,往来款项1202323.60元,长期投资15万元。郑家会说,这就是小岗村的资产家底,作为村里的“管家”,他要把这些资产和财务账目管护好,并和现在新建的财务管理账目对接起来,管好用好每一分资产,让它们在小岗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