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会计,人们最先想到的工作地点可能是办公室和银行,似乎会计人就应该是待在不受风吹日晒的环境里工作。但有这样一类会计人,他们或戴着头盔、拿着尺子,或揣着签字笔、挎着照相机,走在建筑工地和受灾现场,测算着成本与损失。有人叫他们“现场会计”,但他们却管自己叫“前线会计”。
戴安全帽 穿特制皮鞋
头戴安全帽、身着西装、脚穿特制皮鞋,这就是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财务部主任苗雷在建筑工地现场时的一身行头,“皮鞋的前端包着铁片,这是专为防止重物砸伤工作人员脚部而设计的。”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两年时间里,只有在过年和出差时,苗雷才不现身在宁波的工地。那是一个由东欧某国作为基建单位(甲方)的建筑项目,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精细的要求,这需要苗雷在成本等方面做好预算,并和客户进行及时协调。
对于东欧人的严谨,苗雷很有感触:“就拿每个进场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戴安全帽、穿特制皮鞋这一点来说,就值得国内不少建筑企业学习,安全毕竟是第一要务。”虽然苗雷不需要和建筑工人一起住简易房,但他每天几乎有一半时间要泡在工地。控制成本是现场会计人员的必修课,因此对于预支的建筑材料费是否使用到位,苗雷必须做到心里有数,“在工地待久了,从工程进度和材料使用速度就能看出个大概,当然,工程耗时几年,其间,原材料价格出现涨跌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现场会计人及时对预算做出调整。”苗雷说。
除了控制成本,防止下面的分包队伍偷工减料也是现场会计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因此,对现场会计而言,经常和建筑工人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
“每次进场,我都会留意和分包队伍的工人建立联系,这对了解工地原材料使 用情况特别有帮助。说实话,比成本超支更可怕的是偷工减料。毕竟,建筑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一位有着多年建筑工地现场会计经历的财务总监如是说。
在建筑工地做现场会计,苗雷最大的感触是:“就像在前线打仗。”包括开账户,提前制定大到成本预算、小到项目经理和物资设备管理人员的路费报销等各种财务制度。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那就是及时与各个分包单位结算,“不能只付款,不结算。有的分包单位人员素质不高,觉得这个项目他们不赚钱,拿了买材料和设备的钱就跑,这都需要现场会计人员有风险管理的意识。”不仅如此,为单位筹资的担子往往也会落到现场会计身上。有时单位资金周转不开,甚至无钱购买设备了,苗雷还要试着和业主诉苦,以博得后者同情。“宁波的那个项目,开始和业主签订的合同规定,业主要扣预付款的25%,但当时资金周转不开,我先后两次和业主沟通,最终对方同意只扣预付款的15%,这样我们就多了10%的资金周转。”现场会计的工作很辛苦,但苗雷也能从辛苦中找寻到一份感动。长时间置身于建筑工地,苗雷也感受到了建筑工人的淳朴。他回忆说,有一次,一位建筑工人患病,每天需要往返医院打点滴,这种情况持续了半个月左右,苗雷知道后找到他,表示可以帮他报销路费,“那位工人交给我一叠车票,都是一元一张的公车票,不到30元。”说起这件事,苗雷仍然很动情。
电线杆上签字、太阳底下数钱
除了像苗雷这样必须长期在建筑工地忍受风吹雨淋的现场会计外,还有一些本不需要在恶劣环境下工作、但由于某些突发事件而不得不在现场办公的会计。
华兰(化名)是四川成都大陆希望集团下属茂县某电力企业的财务经理,汶川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成都集团总部开会。震后的茂县本是许多人都不愿待的地方,但作为企业财务工作负责人,身上的职责要求他们回到岗位上。
“接到可以进茂县的通知后,在集团财务总监的带领下,我们几个当时在成都开会的下属分公司财务经理全部随队出发。从成都到茂县,原本只有220公里左右的路程,因为道路在地震中损毁,结果我们绕道走了970多公里。”华兰说。
虽然自己熟悉的办公楼没有在地震中倒塌,但一看到它,华兰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墙上是两三个手指宽的裂缝,财务室里的资料柜东倒西歪,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雇用人员帮忙将资料柜搬到当地同事家中。”华兰回忆起当时的场面。
“当时雇用人员的支出没有达到需要总部审核的数额,财务经理同意即可。”华兰找到一根电线杆,将纸铺在上面签了字。
就这样,华兰在太阳底下签字、出纳在太阳底下数钱给工人结账的画面在地震发生后经常出现,一切程序从快却不能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