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家公司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跨部门的交流,其中HR部门召集的munication总是最受人关注的,因为这是一个让大家都来plaint的好机会,常常让HR招架不住。
同事们抱怨得最多的就是福利不够好,收入不够高,其实当时在我看来已经相当不错了。抱怨得第二多的就是公司用人的条条框框太多,很难有机会内部提拔。
我记得当时HR Director是这么跟大家说的:公司发展和员工发展是互相影响的。只有公司发展了,员工才能往上走。想想也是,尤其在HW,每次部门一拆分的时候,就提拔上来一堆领导;有时候说部门要合并了,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啊,那多出来的领导往哪儿放呀?”
其实任何公司的组织架构都是金字塔型,在上面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领导力。当general manager的一定要对公司的各个部门有了解,最好在主管营运的部门有工作经验,也就是HW说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懂业务”,“要有一线的经验”,更夸张的是最近喊得响的口号“把指挥部建在听得见炮声的地方。”
几年前,过来人就告诉我,要预测自己在一个地方能不能得到发展就看这三个:
a.公司有没有完善和公平的人才发展系统和培训计划。
b。自己部门的领导是不是了解并且帮助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c。自己有没有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方向。想想如何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干。
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帮助过我的过来人,他们总是毫无保留的给我传道授业解惑。在一个部门里面,谁好用,谁不好用,老板心里一清二楚。好机会总是给了老板心里觉得好用的那些人。
好用不好用其实是主观的,要看老板的口味,还要看兵和将之间match不match。为了减小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达到一定的相对公平,大公司的HR们想出了一套套的测评方式来充当人才的试金石,鉴别员工的技能和潜力。
比如:
基础竞争力--包括语言能力,计算机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逻辑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等。
核心竞争力--领导力能力,谈判,项目管理,决策力,行动力,处理危机和冲突等等。
专业竞争力--比如说财务、金融、计算机、业务拓展、市场和销售、公关,融资并购等。
如果一个员工的track rerd不错,就是performance一向比较好,再经过HR精心设计的assessment center,比较有潜力的员工
就来到了一个PROGRAMME里面。直接上司和HR Director,以及大老板,会定期开一个员工发展的会议(叫做PEOPLE DEVELOPMENT)。有的人先进了这个talent pool,但是表现不如人意,也许在下一此员工发展会议上就被踢出来了。公司的同事谁在highpotential里面其他人都是不知道的,每个人都好像瞎子摸象一样在这里混。有的人是真的很能干的,这些人吱流吱流就从high potential里面脱颖而出了,成为了rising star。
以前公司能成为rising star的多数是35岁左右,海龟,精力充沛,有海外工作的经验。在这个阶段,领导们继续观察这些人能否具有向上爬的潜力,还会不少的度身定做的培训,例如培训此人的领导力,影响力,财务知识等等。我觉得其中最好的是一个一年半的培训,这些人每个月会有一个周末集中到一起上课,一起上课的人都是公司里不同业务来的经理,上课之余大家一起搞
team building。上这一年半的课相当于读了一个在职MBA,质量和机会都很好。再有提拔机会的,就从这些人里挑。
有的人没有很好的show出自己,sell自己,就永远只能在同一级别上横向发展了,或者他们离开了,HR发一个通告,说他们去
“seeking other opportunity outside the pany”。
我现在工作的公司,条条框框更多了,普通员工得首先成为“骨干”才能有机会,而且不像外企那么隐秘,谁是骨干,谁不是骨干,好像在每个人额头上戳了一个章一样的显而易见。成为“骨干”之后再进“干部后备队”,才能有机会参加一系列的基层管理者培训,基层管理者还要经过很多的考验,有的称为“关键事件”记在HR档案,有的基层领导很快就被一把捋了下来。
其实所有的条条框框,无非是两个词:努力+机遇。我们都想努力成为最好最厉害,但是promotion通常给了最合适的哪一个。